欧阳玄
欧阳玄
欧阳玄(1283-1357),字原功,号圭斋,又号平心老人,祖籍庐陵(今吉安),与欧阳修同宗,至曾祖欧阳新始寓居湖南浏阳。欧阳玄于元仁宗延二年(1315年)赐进士出身,授官平江州同知,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去世后追封为楚国公,谥"文"。欧阳玄在四十余年的仕途生涯中,最突出的是史学工作。欧阳玄在任国史院编修官时,奉诏修《皇朝经世大典》,并为总裁官。书修成后,由欧阳玄奏上。《元文类》卷16载有欧阳玄的"进书表"。可见,欧阳玄在修撰此书时起过重要作用。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欧阳玄官拜翰林直学士,又主持编修"四朝实录"。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诏修宋、辽、金三史,欧阳玄被召为总裁官。在众多的修撰者中,欧阳玄发挥了主要作用,出力也最多,后世已有公论。所谓"发凡举例,俾论撰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1]。三史修成后,欧阳玄以功超授爵秩,官拜翰林学士承旨。有《圭斋集》16卷传世。 

 

概述

欧阳玄,字元功,号圭斋,浏阳人。祖籍江西,系欧阳修的族裔。清康熙年间修浏阳县志时因避康熙皇帝玄烨讳,改玄为元,所以又有欧阳元之称。1315年(元延二年),取中进士第三名,为官40余年先后六人翰林,两为祭酒,两任主考,千生以史学成就最为突出,同时也以诗文闻名天下,因其学识渊博,文绩卓著,人称“一代宗师”。

  

为文

1333年(元统六年),元惠帝以欧阳玄任翰林院直学士,负责编修《泰定帝实录》、《明宗实录》、《文宗实录》和《宁宗实录》,合称“四朝实录”,受到朝野好评。因此,当至正(1341-1367)初年元惠帝下诏修撰、宋三史时,又以欧阳玄为总裁官。接受了这一任命后,欧阳玄极为负责。丞相脱脱问他三史编撰从何人手,他回答:“编史好比造屋,关键是聚材、择匠。聚材就应当先购书,择匠就必须遂选史官。”脱脱同意他的建议。欧阳玄便本量搜集史料,仔细选定撰写者,并先亲自定出凡例,让参加编写者有所依据。待记、传的正文完成后,他又一一写出论、赞、表、奏,对史事人物作一大略的评价。编写过程中有些撰稿者为显示自己的才华使某些议论不公正,也有部分书稿因编写者众多而文字差异很大。对这些情况,欧阳玄不多作口舌辩争,等初稿呈上后自己详加推敲,斟酌改定。因而三史体例统一,文笔一致,对人物史事的评价较为公允。元惠帝阅读完成稿后再三称赞,后人评价也较高,认为三史共600卷千万言宇都由欧阳玄一人改定,很不容易;不足是由于卷佚浩繁,其中难免有所差错,有的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在书中出现多次,却先后记载不同。不过瑕不掩瑜,辽、金、宋三史总体而言堪称信史。

  三史修成后,欧阳玄因功升翰林学士承旨,朝廷又命他纂修“仿周礼之天官,作皇朝三大典”的《经世大典从此外,他还编成《太平经国》、《至正条格》、《经考大典》、《纂修通议》、《康书纂要》、《元律》等史著多种,共达 1120卷。可惜的是,这些史学方面很有价值的书籍大多已经散佚,未能传至现世。

  如果说欧阳玄编修三史和其他史学著作有使人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功效的话,那么他所撰写的《至正河防记》则对治理黄河,安定民生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1351年(至正十一年),元朝以贾鲁为总治河防使负责治理黄河,功成后又命欧阳玄制作河平碑文以表旋此次治河的功绩。欧阳玄遵令完成了河平碑的制作,但在这过程中他感到以前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中所记载的修得河渠沟恤的状况,仅仅记下了治水的道理及水流趋向,不涉及到治水的具体方法,使后世担任治理黄河任务的负责者无从了解和考究。于是他向贾鲁和熟悉河情者仔细询问,并将治河过程中所作的各种记录详加勘质,然后写就了《至正河防记》。详尽记载了这次至正年间治理黄河的方略方法,对后世治河有一定参考价值。

  欧阳玄不仅在史学方面成就卓著,在诗文方面也享有盛誉,有《圭斋文集》15卷遗世。他的诗题材广泛,不论是写景咏物,还是酬和应答,都文辞典雅,《元诗选》、《全金元词》等共录入他的诗词百余首,其中不乏意境深远之作。如《漫题二绝》之一吟道:

  “铃索无声玉漏稀,青续夜直月侵扉。五更一觉梅花梦,催得江南学士归。”

  诗中描写了作者深夜工作的情景,而怀乡思归之意袭上心头,含蓄深沉,真挚感人。由于欧阳玄仕途通达,以布衣而跻身高,所以诗中常有一种踌躇满志的意态,还有不少应酬之作。欧阳玄的散文成就很高。他作文效法族祖欧阳修,以廉静深醇、舒徐和易为法。曾说:“夫文廉则不夸,静则不躁,深则不肤,醇则不靡。”欧阳玄的文章确能做到不浮夸,而且据事直书,没有世俗的夸诞之弊。欧阳玄最为人称道的是制诰碑铭一类文体,当时朝廷宗庙制造大多出自他手,海内名山大川佛寺道观、王公大人的碑文墓志,也都以能得到他的文辞为荣耀。后人评价:“海内争思得公文辞以为荣,片言只字流播人间,咸知宝重。”颇有意趣的是,欧阳玄对戏曲说唱也很在行,他曾作《渔家傲南词》12首,是仿“鼓子词”的说唱形式而创作的,清代张九钺在《渔家傲小序》中说:“杨升庵作《滇南月节词渔家傲十二调》,仿欧阳圭斋专咏燕京风景体。”可见有一定影响。欧阳玄还写了小说《睽东记》,以鬼神警世喻人,这比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早了几百年。

  

为人

欧阳玄虽身为高官,平时却生活俭朴,待人谦和,同时代的诗人大家孙风洲赞颂他:“奎斋还是旧圭斋,不带些儿官样来。”1357(至正十七年),欧阳玄病逝于大都(今北京),享年83岁。朝廷谥号文,追赠大司徒、柱国,封楚国公。葬宛平香山,后归葬浏阳天马山,并建词纪念,受到湖南士人世代祭祝崇敬,至今浏阳还有“奎斋路”的街名。

金元两代的词作者

词是古代一种文体,但是只兴盛于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宋之后的金元两朝代,都有哪些词作呢。本任务就来细说金元两代的词作者。 

刘秉忠
倪瓒
袁华
刘著
柯九思
乔吉
金章宗
完颜亮
吴澄
许衡
耶律楚材
元好问
党怀英
赵孟頫
高永
王惟一
王旭
贯云石
吴激
吴镇
鲜于枢
欧阳玄
陈孚
丘处机
萨都剌
张可久
张养浩
白朴
康进之
段克己
蒲道源
韩奕
冯子振
任询
李纯甫
邵亨贞
石岩
李俊明
李孝光
王处一
王寂
王庭筠
李晏
廉希宪
无名氏
刘昂
高氏
刘处玄
刘因
辛愿
徐再思
刘迎
许谦
薛昂夫
杨果
姚燧
刘仲尹
叶森
于立
虞集
蔡珪
陆行直
袁易
陆文圭
张逊
马钰
张野
张雨
张玉娘
张之翰
张翥
赵可
孟宗献
周巽
朱思本
管道升
王伯成
洪希文
王沂
王予可
卫德辰
魏初
胡祗遹
华幼武
吴瓘
陆仁
吴景奎
冀国公主
冯延登
冯子翼
胥鼎
明本
李道纯
安熙
许有孚
李时
钱霖
杨立斋
杨载
李庭
李献能
耶律履
耶律铸
叶衡
陈栎
尹志平
高宪
俞和
俞俊
陈思济
元德明
沈禧
凌云翰
袁士元
苏大年
张口
孙不二
谭处端
汤弥昌
唐桂芳
陈文海
白华
汪斌
蔡松年
赵汸
赵秉文
王逢
郝大通
郑禧
郑子聃
周权
王玠
王礼
何景福
刘元
宋褧
范真人
长筌子
吕济民
宇文虚中
白贲
白云山翁
偰玉立
高士谈
萧斞
谢应芳
张伯淳
梁寅
完颜璹
曹伯启
许古
姜彧
金炯
曹方父
张中孚
许有壬
曹光辅
邓千江
李德基
山主
赵庸
王渥
段成己
李齐贤
曹居一
王志谨
舒逊
宋德方
赵元
折元礼
刘铁冠
陈益之
周景
马需庵
洪翼
李天翼
苗善时
侯善渊
无存
牧常晁
胡炳文
牛真人
吴氏女
吴真人
欧阳先生
兀颜思忠
顾阿瑛
仆散汝弼
萧烈
傅按察
李真人
谢醉庵
钱应庚
邢具瞻
邢叔亨
潜真子
徐逊
皇甫真人
梁曾
梁梅
黄澄
三于真人
林辕
许桢
玄悟玉
善住
燕公楠
姬翼
杨弘道
沈景高
高道宽
杨真人
施可道
杜仁傑
史药房
舒頔
觉达
束从周
殷恕
刘敏忠
刘诜
宋远
陈参政
刘燕哥
虞荐发
孙景文
郯韶
景覃
原妙
郝贞
袁介
何继高
滕宾
岳瑜
云阳子
詹仲举
同恕
完颜从郁
张楫
刘云震
刘则梅
刘志渊
刘忠之
梵琦
王丹桂
何可视
王国器
王浍
章凯
王吉昌
陆承孙
王磵
赵摅
李节
赵若秀
陆留
赵由俊
王瞒
王容溪
郑黻
王特起
何守谦
纸舟先生
智久
仲璋
冯尊师
陆祖允
罗庆
周玉晨
王铉
竹月道人
李仁山
马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