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经历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之死的详细经过
元符三年(1101年)七月十八日,苏轼在临终前,对守在床边的三个儿子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亦云:“未终旬日,独以诸子侍侧,曰:‘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他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充满了自信与达观,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又告诫人们神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遗憾自己已经回天无力了,他说道:“看来西方极乐世界是有的,但我现在已经用不上力了。”并嘱咐他们说:子由要给他写墓志铭,他要与妻子合葬在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亦云:“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崇山下,子为我铭。’”几天之后,他似乎有点起色,让两个小儿子扶他由床上坐起,扶着走了几步。但是觉得不能久坐。
七月二十五日,康复已然绝望,他在杭州期间的老友之一维琳方丈,前来探望,一直陪伴着他。虽然苏东坡不能坐起来,他愿让维琳方丈在他屋里,以便说话。二十六日,他写了最后一首诗。维琳方丈一直和他谈论今生与来生,劝他念几首偈语。苏东坡笑了笑,他曾读过高僧传,知道他们都已死了。他说:“鸠摩罗什呢?他也死了,是不是?”鸠摩罗什为印度高僧,在汉末来中国,独力将印度佛经三百卷左右译成中文。一般人相信他是奠定大乘佛法的高僧,中国和日本的佛法即属于此一派。鸠摩罗什行将去世之时,有几个由天竺同来的僧友,替他念梵文咒语。纵然这样念,但是鸠摩罗什病况转恶,不久死去。苏东坡在《二十四史》中的《后秦书》中,读过他的传,还依然记得。在《纪年录》中亦有记载:“径山老惟琳来,说偈,答曰:‘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乃能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摩什,神咒真浪出。’琳问神咒事,索笔书:‘昔鸠摩罗什病亟,出西域神咒,三番令弟子诵以免难,不及事而终。’并出一贴云:‘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有不起之尤,非命也耶!’盖绝笔于此。”此为苏东坡临终前的疑惑。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要在他鼻尖上放一块棉花,好容易看他的呼吸。这时全家都在屋里。维琳方丈走得靠他很近,在他耳边大声地说:“端明!不要忘记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而苏东坡却轻声叹道说:“西方不是没有,但我这里使不上力气。”常州诗人钱世雄(又名济明,晚年自号冰华老人)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更应该用力去求啊!”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中亦有记载他们三人的答回:琳叩耳大声曰:“端明宜勿忘。”公曰:“西方不无,但个里著力不得。”钱世雄曰:“至此更须著力。”答曰:“著力即差。”(《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下]卷四十五)语遂绝。宋·周火军《清波杂志》卷三亦有此记载。在《佛祖统记》卷四十六云:“七月,东坡苏轼卒于毗陵。”
苏东坡称谓的由来
北宋大文豪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们因其号而称之为苏东坡。至于东坡居士的来历,还要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起。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自乐天,号香山居士,曾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天和十年(815年),因上表请求通缉严惩刺杀丞相武元衡的凶手,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十三年(818年),升忠州刺史,后又升中书舍人。忠州城东,有一片坡地,闲暇之时,白居易经常至此栽花种树,并写下了大量借景抒情的诗作,其中多有“东坡”二字。如《东坡种花》二首,其一有“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其二有“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之句。又有《步东坡》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种树。”当白居易离开忠州时,又有《别东坡花树》诗,其中有“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苏轼虽然恃才傲物,但对于白居易的诗可以说是仰慕至极,在其《赠写真李道士》中有“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赠善相程杰》有“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苏轼的仕途命运与白居易也颇有相似之处。他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一,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讽刺王安石及其所推行的新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苏轼深感自己与白居易有着相同的遭遇,因白居易自忠州升任中书舍人,而苏轼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便一方面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一方面从白居易的忠州诗作中撷取“东坡”二字为已号。果不其然,宋哲宗即位不久(1086)年,苏轼便经由常州也升任了中书舍人,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巧合。
南宋诗人龚颐正在其《芥隐笔记》中说“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也说:“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古人所指,也正是这个意思。
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文学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诗作风格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看到了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书画成就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
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其中,《潇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家庭介绍
苏轼的三个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
苏轼的四个儿子: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趣闻逸事
苏轼的神奇身世——三大证据
苏轼的身世充满了神奇色彩,据说苏轼的前世是宋朝时一位叫做五祖师戒的高僧,苏东坡的后身是明朝的袁宏道,也是位修学极高的佛教大居士,而苏东坡是东林常总禅师法嗣,是开悟的大居士,苏东坡一生信佛,也虔诚信西方极乐世界。 似乎印证了这种说法。
证据一:苏轼、其母亲、其他亲友的奇梦
据《居士分灯录》记载:“苏子瞻,四川眉山人,名轼,号东坡。当初他母亲程氏刚怀上他时,就梦见一位僧人进门来,这位僧人瘦小而且有一只眼睛失明。后来,他弟弟苏辙在高安做官时,与真净寺的文和尚、圣寿寺的聪和尚经常来往,有一天晚上,他们三个人同时梦到五祖师戒禅师(五祖,寺名,师戒禅师住五祖寺,故名五祖戒)来了,不久,苏轼就来了。于是他们就与苏轼一起说起这个梦,苏轼说:‘我七八岁的时候,曾经梦到自己是僧人,而且往来陕右。’真净说:‘五祖师戒禅师就是陕右人啊,在他晚年他离开五祖寺,云游到高安,最后在大愚过世,倒算起来,差不多五十年了。’而苏轼当时四十九岁,又因为五祖师戒禅师也是一只眼睛失明,于是,大家明白了,原来苏轼的前身就是师戒和尚。” (笑尘子 译)
关于这件事,历史上还有更详细的记载,现在将后人的翻译的搬过来:“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梦到自己与苏辙、圣寿寺的聪和尚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醒来后感到很奇怪,于是将此梦告诉了苏辙,苏辙还没开口,聪和尚来了,苏辙对他说:“刚才同云庵谈梦,你来也想一起谈梦吗?”聪和尚说:“我昨天晚上梦见我们三人一起去迎接五戒和尚了。”苏辙抚掌大笑道:“世上果真有三人做同样梦的事,真是奇怪啊!” 不久,苏东坡的书信到了,说他现在已经到了奉新,很快就可以同大家见面。三人非常高兴,一路小跑赶到城外二十里的建山寺等苏东坡。苏东坡到了后,大家对他谈起了三人做相同梦的事,苏东坡后来写信给云庵说:“戒和尚不怕人笑话,厚着脸皮又出来了,真是可笑啊!但既然是佛法机缘,我就痛加磨砺,希望将来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这就不胜荣幸了。”
附《居士分灯录》原文:“苏子瞻。眉山人。名轼。号东坡。初母程氏方娠。梦一僧至门。瘠而眇。后弟辙官高安时。真净文圣寿聪时时相过从。一夕三人同梦迎五祖戒。俄而轼至。理梦事。轼曰。某年七八岁。尝梦身是僧。往来陕右。真净曰。戒禅师陕右人也。暮年弃五祖。来游高安。终于大愚。逆数盖五十年。而轼时年四十九。又戒眇一目。乃悟。轼前身即戒和尚云。”
关于苏轼的前世五祖戒和尚这五戒和尚又是何人呢?据说他一目失明,还有一师兄叫明悟,五戒因为一念之差犯了戒,结果事情被已经有神通的明悟和尚看破,五戒羞愧难当,便坐化投胎去了。明悟已经预见五戒下一世可能谤佛谤僧,这样可能就永无出头之日了,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到了这一世,五戒投胎成了苏东坡,而明悟就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佛印和尚。苏东坡刚开始时真的不信佛法,醉心功名,但佛印一直不离不弃地追随左右,苦心劝化点悟于他。自身的亲身遭遇,加上佛印的不断劝化点悟,苏东坡终于醒悟,不但深信因果轮回之说,而且崇信佛法,潜心修炼。
证据二:苏东坡在杭州的神奇经历苏东坡在杭州时,曾与朋友参寥一起到西湖边上的寿星寺游历,苏东坡环视后对参寥说:“我生平从没有到这里来过,但眼前所见好象都曾经亲身经历过这似的,从这里到忏堂,应有九十二级阶梯。”叫人数后,果真如他所说。苏东坡对参寥说道:“我前世是山中的僧人,曾经就在这所寺院中。”此后,苏东坡便经常到这所佛寺中盘桓小憩。
大约元祐初年,苏东坡曾与黄庭坚一起去拜见一老者,老者一见面就说苏东坡的前世是五戒和尚,而黄庭坚的前世是一女子。苏东坡点头不语,黄庭坚却根本不相信,老者对他说:“你到涪陵时就会有人告诉你。”黄庭坚认为涪陵是被贬的官员才能去的地方,自己怎么会去呢?后来他果然被贬到了涪陵,几次梦见一女子托梦告诉他前世之事,方才不得不相信先前老者所说的话。
也许明白自己前世是一修行僧人,其实他自己已经多次在诗文中提到自己的前世,例如:“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南华寺》)“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
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与高俅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太尉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太子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这位“小苏学士”是《水浒》的作者笔下之误,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从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及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佑八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是被监视居住的犯人了。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智慧故事
苏东坡妙堵后门
苏东坡(公元1037—1101 年)在朝廷里做了大官,来求他帮忙的人可多啦。一天,他的老家来了一位同窗好友,请求他说:“请您想想办法,给我弄个一官半职吧!”
苏东坡没有正面回答,却说:“今天我看了一本书,读了一则有趣的故事,你想听听吗?”
同窗好友颇感兴趣地说:“好啊,你讲吧。”
苏东坡于是笑眯眯地讲开了——
一个盗墓贼跑到西城的山坡上,花了两夜时间,挖开了一个瓷灰做的墓。当他把墓棺打开时,只见一个帝王打扮的人坐在那里,他被吓了一大跳,忙问那人是谁。墓中人告诉道,他是汉朝第四代皇帝,名叫文帝。盗墓贼可乐开了,皇帝的墓,那金银珠宝一定很多呢!就向文帝说明自己的来意。
汉文帝很遗憾地说:“你找错墓了,我是主张不用金银玉器陪葬的。只有一些坛坛罐罐在我身边。”
盗墓贼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墓地。他又找到城东的荒地里,花了整整一夜的时间,挖开了一个砖石砌成的墓。当他把墓棺挖开时,只见一个光着身子的人坐在那里。盗墓贼又是一惊,急问他是谁。墓中人说自己是汉朝的地方官员王阳孙。盗墓贼可笑开了:地方官员的金银珠宝虽比不上皇帝,但玛瑙铜钱总有点吧!王阳孙知道他的来意后,苦笑着说:“你找错墓了!我主张光着身子下葬的,有什么陪葬品可以给你呢?”
盗墓贼唉声叹气地离开了墓地。他又来到北城的山沟里,花了半天时间。挖开了一个粘土围成的墓,只见一个干瘪枯瘦的人靠在坑壁上。盗墓贼更是一惊,忙问他是谁。墓中人哭丧着脸对他说,自己是商朝的臣子伯夷。盗墓贼觉得又有希望了:商朝的铜器是有名的,说不定墓中就有大量的铜器陪葬品呢!伯夷听说他来盗墓,有气无力地说:“你找错墓了!我是活活饿死的,连棺木也没有,哪有钱给你呢?”盗墓贼很恼火,准备去把西边那座墓挖开。伯夷摇摇手:“别白费力气啦!西边那座墓是我弟弟叔齐的,他同我一起饿死在首阳山的,你还是到别处另想办法吧!你看我这模样,就知道我老弟那里也是无能为力的了!”
那位有求于苏东坡的家乡同窗,听完故事,明白了苏东坡的用意,就知趣地回家去了。
苏东坡巧骂贪官
一年,苏东坡微服出访,到江浙一带暗察民情。这天,他来到浙江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宴,贪官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苏东坡虽然坐在首席,因他没穿官服,大家并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席间,有人提议:“我们都来赋诗助兴,并且凭诗的好坏轮流坐首位,诸位看怎样?”
县令王笔说:“我领头先赋一首。”接着念道:
一个朋字两个月,
一样颜色霜和雪;
不知哪个月下霜,
不知哪个月下雪。
一个官员马上接着吟道:
一个出字两重山,
一样颜色煤和炭;
不知哪座山出煤,
不知哪庄山出炭。
知府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
一个吕字两个口,
一样颜色茶和酒;
不知哪张口喝茶,
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吟道:
一个二字两个一,
一样颜色龟和鳖;
不知哪一个是龟,
不知哪一个是鳖。
他一念完,王笔忽然醒悟过来:好哇!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我还听不出吗?“龟”和“贵”、“鳖”和“笔”是同音字呀。他当下指着苏东坡骂道:“狂徒!你胆敢骂人!”
苏东坡说:“要说骂嘛,我看你们刚才吟的诗才是骂哩!试想: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这不是骂吗?至于我的诗才是祝寿的,龟鳖是长寿的标志,你们也不懂吗?”
他的话说得王笔无言以对。当他们知道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一个个都愣了。
传世佳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水调歌头》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江城子·乙卯》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城子·乙卯》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书法(19张)
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江城子》
1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八声甘州》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
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1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1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20.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2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23.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游金山寺》
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晓景》
9.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通潮阁》
12.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庐山烟雨》
13.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有美堂暴雨》
1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15.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1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以下是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
王羲之 | 颜真卿 | 柳公权 | 黄庭坚 | 怀素 | 苏轼 | 文征明 | 褚遂良 | 欧阳询 | 董其昌 |
- 1 生平经历
- 2 生平年表
- 3 文学成就
- 4 诗作风格
- 5 书画成就
- 1 生平经历
- 1.1 苏轼生平简介
- 1.2 苏轼之死的详细经过
- 1.3 苏东坡称谓的由来
- 2 生平年表
- 3 文学成就
- 4 诗作风格
- 5 书画成就
- 6 乌台诗案
- 7 家庭介绍
- 8 趣闻逸事
- 8.1 苏轼的神奇身世——三大证据
- 8.2 苏轼“欺”师
- 8.3 东坡肉
- 8.4 出人头地
- 8.5 东坡鱼
- 8.6 生死一线
- 8.7 “尸骨”未寒
- 8.8 东坡吃草
- 8.9 对联退敌
- 9 与高俅
- 10 智慧故事
- 10.1 苏东坡妙堵后门
- 10.2 苏东坡巧骂贪官
- 11 传世佳句
- 11.1 诗句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之死的详细经过
元符三年(1101年)七月十八日,苏轼在临终前,对守在床边的三个儿子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亦云:“未终旬日,独以诸子侍侧,曰:‘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他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充满了自信与达观,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又告诫人们神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遗憾自己已经回天无力了,他说道:“看来西方极乐世界是有的,但我现在已经用不上力了。”并嘱咐他们说:子由要给他写墓志铭,他要与妻子合葬在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亦云:“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崇山下,子为我铭。’”几天之后,他似乎有点起色,让两个小儿子扶他由床上坐起,扶着走了几步。但是觉得不能久坐。
七月二十五日,康复已然绝望,他在杭州期间的老友之一维琳方丈,前来探望,一直陪伴着他。虽然苏东坡不能坐起来,他愿让维琳方丈在他屋里,以便说话。二十六日,他写了最后一首诗。维琳方丈一直和他谈论今生与来生,劝他念几首偈语。苏东坡笑了笑,他曾读过高僧传,知道他们都已死了。他说:“鸠摩罗什呢?他也死了,是不是?”鸠摩罗什为印度高僧,在汉末来中国,独力将印度佛经三百卷左右译成中文。一般人相信他是奠定大乘佛法的高僧,中国和日本的佛法即属于此一派。鸠摩罗什行将去世之时,有几个由天竺同来的僧友,替他念梵文咒语。纵然这样念,但是鸠摩罗什病况转恶,不久死去。苏东坡在《二十四史》中的《后秦书》中,读过他的传,还依然记得。在《纪年录》中亦有记载:“径山老惟琳来,说偈,答曰:‘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乃能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摩什,神咒真浪出。’琳问神咒事,索笔书:‘昔鸠摩罗什病亟,出西域神咒,三番令弟子诵以免难,不及事而终。’并出一贴云:‘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有不起之尤,非命也耶!’盖绝笔于此。”此为苏东坡临终前的疑惑。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要在他鼻尖上放一块棉花,好容易看他的呼吸。这时全家都在屋里。维琳方丈走得靠他很近,在他耳边大声地说:“端明!不要忘记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而苏东坡却轻声叹道说:“西方不是没有,但我这里使不上力气。”常州诗人钱世雄(又名济明,晚年自号冰华老人)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更应该用力去求啊!”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中亦有记载他们三人的答回:琳叩耳大声曰:“端明宜勿忘。”公曰:“西方不无,但个里著力不得。”钱世雄曰:“至此更须著力。”答曰:“著力即差。”(《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下]卷四十五)语遂绝。宋·周火军《清波杂志》卷三亦有此记载。在《佛祖统记》卷四十六云:“七月,东坡苏轼卒于毗陵。”
苏东坡称谓的由来
北宋大文豪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们因其号而称之为苏东坡。至于东坡居士的来历,还要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起。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自乐天,号香山居士,曾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天和十年(815年),因上表请求通缉严惩刺杀丞相武元衡的凶手,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十三年(818年),升忠州刺史,后又升中书舍人。忠州城东,有一片坡地,闲暇之时,白居易经常至此栽花种树,并写下了大量借景抒情的诗作,其中多有“东坡”二字。如《东坡种花》二首,其一有“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其二有“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之句。又有《步东坡》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种树。”当白居易离开忠州时,又有《别东坡花树》诗,其中有“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苏轼虽然恃才傲物,但对于白居易的诗可以说是仰慕至极,在其《赠写真李道士》中有“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赠善相程杰》有“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苏轼的仕途命运与白居易也颇有相似之处。他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一,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讽刺王安石及其所推行的新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苏轼深感自己与白居易有着相同的遭遇,因白居易自忠州升任中书舍人,而苏轼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便一方面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一方面从白居易的忠州诗作中撷取“东坡”二字为已号。果不其然,宋哲宗即位不久(1086)年,苏轼便经由常州也升任了中书舍人,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巧合。
南宋诗人龚颐正在其《芥隐笔记》中说“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也说:“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古人所指,也正是这个意思。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看到了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
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其中,《潇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的三个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
苏轼的四个儿子: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苏轼的神奇身世——三大证据
苏轼的身世充满了神奇色彩,据说苏轼的前世是宋朝时一位叫做五祖师戒的高僧,苏东坡的后身是明朝的袁宏道,也是位修学极高的佛教大居士,而苏东坡是东林常总禅师法嗣,是开悟的大居士,苏东坡一生信佛,也虔诚信西方极乐世界。 似乎印证了这种说法。
证据一:苏轼、其母亲、其他亲友的奇梦
据《居士分灯录》记载:“苏子瞻,四川眉山人,名轼,号东坡。当初他母亲程氏刚怀上他时,就梦见一位僧人进门来,这位僧人瘦小而且有一只眼睛失明。后来,他弟弟苏辙在高安做官时,与真净寺的文和尚、圣寿寺的聪和尚经常来往,有一天晚上,他们三个人同时梦到五祖师戒禅师(五祖,寺名,师戒禅师住五祖寺,故名五祖戒)来了,不久,苏轼就来了。于是他们就与苏轼一起说起这个梦,苏轼说:‘我七八岁的时候,曾经梦到自己是僧人,而且往来陕右。’真净说:‘五祖师戒禅师就是陕右人啊,在他晚年他离开五祖寺,云游到高安,最后在大愚过世,倒算起来,差不多五十年了。’而苏轼当时四十九岁,又因为五祖师戒禅师也是一只眼睛失明,于是,大家明白了,原来苏轼的前身就是师戒和尚。” (笑尘子 译)
关于这件事,历史上还有更详细的记载,现在将后人的翻译的搬过来:“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梦到自己与苏辙、圣寿寺的聪和尚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醒来后感到很奇怪,于是将此梦告诉了苏辙,苏辙还没开口,聪和尚来了,苏辙对他说:“刚才同云庵谈梦,你来也想一起谈梦吗?”聪和尚说:“我昨天晚上梦见我们三人一起去迎接五戒和尚了。”苏辙抚掌大笑道:“世上果真有三人做同样梦的事,真是奇怪啊!” 不久,苏东坡的书信到了,说他现在已经到了奉新,很快就可以同大家见面。三人非常高兴,一路小跑赶到城外二十里的建山寺等苏东坡。苏东坡到了后,大家对他谈起了三人做相同梦的事,苏东坡后来写信给云庵说:“戒和尚不怕人笑话,厚着脸皮又出来了,真是可笑啊!但既然是佛法机缘,我就痛加磨砺,希望将来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这就不胜荣幸了。”
附《居士分灯录》原文:“苏子瞻。眉山人。名轼。号东坡。初母程氏方娠。梦一僧至门。瘠而眇。后弟辙官高安时。真净文圣寿聪时时相过从。一夕三人同梦迎五祖戒。俄而轼至。理梦事。轼曰。某年七八岁。尝梦身是僧。往来陕右。真净曰。戒禅师陕右人也。暮年弃五祖。来游高安。终于大愚。逆数盖五十年。而轼时年四十九。又戒眇一目。乃悟。轼前身即戒和尚云。”
关于苏轼的前世五祖戒和尚这五戒和尚又是何人呢?据说他一目失明,还有一师兄叫明悟,五戒因为一念之差犯了戒,结果事情被已经有神通的明悟和尚看破,五戒羞愧难当,便坐化投胎去了。明悟已经预见五戒下一世可能谤佛谤僧,这样可能就永无出头之日了,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到了这一世,五戒投胎成了苏东坡,而明悟就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佛印和尚。苏东坡刚开始时真的不信佛法,醉心功名,但佛印一直不离不弃地追随左右,苦心劝化点悟于他。自身的亲身遭遇,加上佛印的不断劝化点悟,苏东坡终于醒悟,不但深信因果轮回之说,而且崇信佛法,潜心修炼。
证据二:苏东坡在杭州的神奇经历苏东坡在杭州时,曾与朋友参寥一起到西湖边上的寿星寺游历,苏东坡环视后对参寥说:“我生平从没有到这里来过,但眼前所见好象都曾经亲身经历过这似的,从这里到忏堂,应有九十二级阶梯。”叫人数后,果真如他所说。苏东坡对参寥说道:“我前世是山中的僧人,曾经就在这所寺院中。”此后,苏东坡便经常到这所佛寺中盘桓小憩。
大约元祐初年,苏东坡曾与黄庭坚一起去拜见一老者,老者一见面就说苏东坡的前世是五戒和尚,而黄庭坚的前世是一女子。苏东坡点头不语,黄庭坚却根本不相信,老者对他说:“你到涪陵时就会有人告诉你。”黄庭坚认为涪陵是被贬的官员才能去的地方,自己怎么会去呢?后来他果然被贬到了涪陵,几次梦见一女子托梦告诉他前世之事,方才不得不相信先前老者所说的话。
也许明白自己前世是一修行僧人,其实他自己已经多次在诗文中提到自己的前世,例如:“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南华寺》)“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
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太尉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太子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这位“小苏学士”是《水浒》的作者笔下之误,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从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及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佑八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是被监视居住的犯人了。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苏东坡妙堵后门
苏东坡(公元1037—1101 年)在朝廷里做了大官,来求他帮忙的人可多啦。一天,他的老家来了一位同窗好友,请求他说:“请您想想办法,给我弄个一官半职吧!”
苏东坡没有正面回答,却说:“今天我看了一本书,读了一则有趣的故事,你想听听吗?”
同窗好友颇感兴趣地说:“好啊,你讲吧。”
苏东坡于是笑眯眯地讲开了——
一个盗墓贼跑到西城的山坡上,花了两夜时间,挖开了一个瓷灰做的墓。当他把墓棺打开时,只见一个帝王打扮的人坐在那里,他被吓了一大跳,忙问那人是谁。墓中人告诉道,他是汉朝第四代皇帝,名叫文帝。盗墓贼可乐开了,皇帝的墓,那金银珠宝一定很多呢!就向文帝说明自己的来意。
汉文帝很遗憾地说:“你找错墓了,我是主张不用金银玉器陪葬的。只有一些坛坛罐罐在我身边。”
盗墓贼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墓地。他又找到城东的荒地里,花了整整一夜的时间,挖开了一个砖石砌成的墓。当他把墓棺挖开时,只见一个光着身子的人坐在那里。盗墓贼又是一惊,急问他是谁。墓中人说自己是汉朝的地方官员王阳孙。盗墓贼可笑开了:地方官员的金银珠宝虽比不上皇帝,但玛瑙铜钱总有点吧!王阳孙知道他的来意后,苦笑着说:“你找错墓了!我主张光着身子下葬的,有什么陪葬品可以给你呢?”
盗墓贼唉声叹气地离开了墓地。他又来到北城的山沟里,花了半天时间。挖开了一个粘土围成的墓,只见一个干瘪枯瘦的人靠在坑壁上。盗墓贼更是一惊,忙问他是谁。墓中人哭丧着脸对他说,自己是商朝的臣子伯夷。盗墓贼觉得又有希望了:商朝的铜器是有名的,说不定墓中就有大量的铜器陪葬品呢!伯夷听说他来盗墓,有气无力地说:“你找错墓了!我是活活饿死的,连棺木也没有,哪有钱给你呢?”盗墓贼很恼火,准备去把西边那座墓挖开。伯夷摇摇手:“别白费力气啦!西边那座墓是我弟弟叔齐的,他同我一起饿死在首阳山的,你还是到别处另想办法吧!你看我这模样,就知道我老弟那里也是无能为力的了!”
那位有求于苏东坡的家乡同窗,听完故事,明白了苏东坡的用意,就知趣地回家去了。
苏东坡巧骂贪官
一年,苏东坡微服出访,到江浙一带暗察民情。这天,他来到浙江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宴,贪官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苏东坡虽然坐在首席,因他没穿官服,大家并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席间,有人提议:“我们都来赋诗助兴,并且凭诗的好坏轮流坐首位,诸位看怎样?”
县令王笔说:“我领头先赋一首。”接着念道:
一个朋字两个月,
一样颜色霜和雪;
不知哪个月下霜,
不知哪个月下雪。
一个官员马上接着吟道:
一个出字两重山,
一样颜色煤和炭;
不知哪座山出煤,
不知哪庄山出炭。
知府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
一个吕字两个口,
一样颜色茶和酒;
不知哪张口喝茶,
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吟道:
一个二字两个一,
一样颜色龟和鳖;
不知哪一个是龟,
不知哪一个是鳖。
他一念完,王笔忽然醒悟过来:好哇!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我还听不出吗?“龟”和“贵”、“鳖”和“笔”是同音字呀。他当下指着苏东坡骂道:“狂徒!你胆敢骂人!”
苏东坡说:“要说骂嘛,我看你们刚才吟的诗才是骂哩!试想: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这不是骂吗?至于我的诗才是祝寿的,龟鳖是长寿的标志,你们也不懂吗?”
他的话说得王笔无言以对。当他们知道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一个个都愣了。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水调歌头》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江城子·乙卯》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城子·乙卯》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书法(19张)
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江城子》
1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八声甘州》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
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1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1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20.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2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23.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游金山寺》
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晓景》
9.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通潮阁》
12.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庐山烟雨》
13.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有美堂暴雨》
1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15.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1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