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
褚遂良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曾经仿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褚遂良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8年)唐初大臣,书法家,政治家。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父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个人简介

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年),由秘书郎迁起居郎。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徵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十五年,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

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次年,遂良被任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太宗策划东征高丽时,他持不同意见,尤其反对太宗亲征。

二十二年为中书令。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他与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高宗永徽元年(650年),遂良以抑价强买中书译语人的土地被劾,出为同州刺史。三年,召还,任史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为宰相。四年,为尚书右仆射。

六年,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认为,王皇后出自名家,并无过错,竭力反对废立。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年)死于任所。

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他传世的书法作品,碑刻有《大唐三藏圣教序》、《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墨迹相传有《倪宽赞》。 

历史轨迹

贞观诤臣

褚遂良唐太宗

其父褚亮,历仕陈、隋、唐三朝。隋末贬官凉州西海郡(今青海青海湖西)司户。薛举称帝割据凉州时,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唐平定凉州后,授秦王府文学。太宗贞观年间,官至散骑常侍。褚遂良隋末被薛举任为通事舍人。后随父归唐,被任命为秦王府铠曹参军,掌管兵器铠甲事务。太宗贞观初,升迁至起居郎。

他博览文史,擅长书法,尤工隶书楷书。自从虞世南死后,太宗常常叹息说:“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徵推荐褚遂良精通书法,令其谒见,果然非凡。于是,太宗命他充当侍书。太宗深爱王羲之书法,当时,正好下令广泛收购王羲之墨迹,各地纷纷进献。但是真假难辨,于是命褚遂良加以鉴定。他接过这些法帖,精心挑选,去伪存真,指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论据充分,令人信服。经过反复验证,他的鉴定完全正确无误。从此,他逐渐得到太宗的信任,君臣之间谈论的内容,也逐渐从论书转移到论政,而他又以直言敢谏著名于贞观、永徽之际。太宗曾说:“朕始得魏徵,朝夕进谏,徵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继之。”

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准备效法古代帝王举行封禅,到泰山祭祀天地,命群臣扈从,从长安到了洛阳,这时天上出现彗星。褚遂良以为封禅泰山,劳民伤财,便假借彗星出现,进谏说:“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古初,方告成岱宗,而彗辄见,此天意有所未合。”太宗采纳他的意见,下诏停止封禅。不久,升任谏议大夫,仍兼知起居事。太宗问他:“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他说:“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也,善恶必见,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太宗又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他回答说:“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
太宗阅览古书所载:“造漆器,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深感奇怪,认为区区小物,何必如此?褚遂良进谏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认为这些不是小事,人的欲望是逐渐升级的,一旦奢侈成风,就无法制止了。太宗听了他这番治国必须防微杜渐的议论,非常赞叹。

唐初,在政治制度上有一种特殊的惯例,即皇帝的子弟不论年纪长幼一律充当各州都督、刺史。褚遂良上书进谏说:“今州县率仿秦法,而皇子孺年并任刺史,陛下诚以至亲捍四方。”并指出,各州刺史是亲民之官,是人民的表率,任用是否得人,对于人民生活,国家安宁至关重要。所以,必须革除以年幼皇子充当州刺史这一荒唐可笑的弊政。经过褚遂良的直言规谏,太宗幡然醒悟,立即表示采纳。

太宗晚年,锐意经营四方。他为了安抚在平定突厥中起过支援作用的薛延陀,曾经答应以公主下嫁薛部可汗,并已接纳其聘礼,后来又后悔,宣布断绝婚姻关系。褚遂良进谏劝太宗对边疆藩属部落首领要守信义,以免挑起边患。由于太宗有灭薛延陀的打算,所以没有采纳。后太宗准备伐高丽,平辽东。褚遂良又规劝:“一不胜,师必再兴;再兴,为忿兵。兵忿者,胜负不可必。”太宗表示采纳谏言,后因李勣极力反对褚遂良计策,遂决心东征。遂良感到畏惧,又上言劝阻。太宗虽没有听从他的谏阻,但还是嘉奖他的忠谏,升迁他为黄门侍郎,掌管机要,参与朝政。不久,因父亲褚亮去世,在家服丧罢官,服丧期满,拜中书令

受命托孤,反对废后

褚遂良武则天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召见褚遂良、长孙无忌,命为顾命大臣,对他们说:“汉武帝寄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而(尔)毋忧。”因命褚遂良草拟太子继位遗诏。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封河南县公,晋升郡公。不久,因事牵连出任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刺史。第二年,召回朝廷,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监修国史,兼任太子宾客。不久,进职尚书右仆射,主持尚书省政务。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将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宣召大臣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和褚遂良入宫。事前,他们都已知道这个消息。有人以为赵公长孙无忌德高望重,又是皇亲国戚,应当先谏,褚遂良说:“太尉,国元舅,有不如意,使上有弃亲之讥。”又有人以为英公李勣劳苦功高,又为皇上敬重,应先进言,褚遂良还是认为不可。他说:“司空,国元勋,有不如意,使上有斥功臣之嫌。”

“吾奉遗诏,若不尽愚,无以下见先帝。”进言以后,高宗说:“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仪,谓何?”褚遂良进谏说:“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高宗听了,很不高兴。当天,未作出决定。次日,再议,褚遂良直言不讳说:“陛下必欲改立后者,请更择贵姓。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高宗羞愧不言。遂良把手中所持朝笏放在金殿台阶上,叩头流血,说:“还陛下此,丐归田里。”高宗大怒,命人把他牵出金殿。武昭仪从金殿后的帷帐中高声呼喊:“何不扑杀此獠?”长孙无忌启奏说:“遂良受顾命,有罪不加刑。”这时李勣提出异议,认为废立皇后是皇帝家事,大臣不能干预,遂立武昭仪为后,贬褚遂良为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调任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不久,又贬爱州(属岭南道,今越南北部)刺史。褚遂良心中忧惧,恐怕死在爱州,而高宗不了解自己的拥立功劳,死后不能自明,遂上表启奏,希望能迁徙内地,但高宗畏惧武后,对他的奏章置之不理。显庆三年(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终年六十三岁。死后二年,许敬宗李义府诬奏褚遂良煽动长孙无忌谋反,高宗下诏削去他的官爵。他的两个儿子褚彦甫、褚彦冲流放爱州,不久被杀。中宗复唐后,以遂良忠于唐室,下诏恢复其官爵。

书品书迹

褚遂良《倪宽赞》
褚遂良擅长书法,颇负盛名,为唐初四大名家之一。

历代书法评论家对褚遂良在书法上的造诣都有较高评价,也指出其不足之处。唐人李嗣真《书后品》说:“褚氏临写右军,亦为高足,丰艳雕刻,盛为当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因而把他的书法列为上品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所辑张怀瓘《书断》称褚遂良“善书,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说褚遂良的正书不在欧、虞之下,行书草书则在其下;并把他的隶书、行书列入妙品。清人戈守智《汉谿书法通解校证·述古卷》引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说:“褚书如熟战御马,举动随人意,而别有一种骄色。”今人杨仁恺《中国书画》评褚书说:“他的书法融欧、虞为一,方圆兼备,波势自然,结体较方,比欧、虞舒展,用笔强调虚实变化,节奏感较强,晚年益发丰艳流动,变化多姿。唐人评其书风‘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刘熙载称“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名副其实的唐人书风正是从褚遂良开始的。因为欧阳询虞世南是旧朝人物,入唐分领书坛而艺守陈、隋,褚遂良崛起于贞观末年以后,改变了欧、虞分领的局面,并以其灵动妍丽的笔调开有唐一代之新书风。清王澍《论书剩语》称“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则为薛曜,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为柳公权,稍纤媚则为钟绍京,稍腴润则为吕向,稍纵逸则为魏栖梧,步趋不失分寸则为薛稷。”这样说虽有些夸张,但褚字风力的确波及广远。褚遂良书法在唐朝书法史上确实是意义非同一般。

他不仅书法写得“古雅绝俗,瘦硬有余”,而且还有一双精妙神奇的书法鉴赏慧眼。唐贞观十二年,因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见褚遂良,并任命他为侍书。

有一次,唐太宗征得一卷古人墨宝,便请褚遂良看看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笔。褚遂良看了一会儿,便说:“这是王羲之的赝品。”唐太宗听了颇为惊奇,忙问褚遂良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这卷书法拿起来,透过阳光看。褚遂良则用手指着“小”字和“波”字,对着唐太宗说:“这个小字的点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笔走龙蛇,超妙入神,不应该有这样的败笔。”唐太宗听了,打从心眼里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褚遂良《阴符经》
此后,唐太宗征集到王羲之的墨迹,每逢真假难辨之时,总要请褚遂良帮他鉴定。后来,还奉命将这些珍贵的书法编定目录,珍藏于宫廷内府。

褚遂良书迹流传后世的,碑刻主要有《伊阙佛龛碑》、《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房玄龄碑》、《孟法师碑》、《随清损墓志》;碑刻以外墨迹,主要有:楷书《赐观帖》、《大字阴符经》,小楷《小字阴符经》、《灵符度人经》、《千字文》;行书《枯树赋》、《帝京篇》、《文皇哀册》、《千字文》、临王羲之《兰亭集序》;草书《阴符经》等。其中《雁塔圣教序》原石仍在西安。最早宋拓本曾为赵世骏藏,已佚。此碑行笔瘦劲,风华宛转,为褚书杰作。另墨本《倪宽赞》传为褚遂良书,但真伪尚无定论。

主要作品

褚遂良《孟法师碑》
《孟法师碑》,全称《唐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楷书,书体熔合欧、虞为一体,遒丽似虞,端庄似欧。既有虞世南书法典雅宽舒的结体,又有欧阳询书法刚健险劲的运笔。字形更为方正端丽,行笔过度富于顿挫起伏变化。有些字又具有隶书笔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书法的代表作。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圣教序》,也称《雁塔圣教序》:楷书,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凡二石。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 “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褚遂良褚遂良:黄绢本兰亭叙
《倪宽赞》墨迹,传为褚遂良书(亦有人认为是欧阳询书),真伪尚无定论。然此书颇得褚书三昧。楷书50行,共340 字。宋赵孟坚评论此帖 说:“容夷婉畅是河南晚年书。”明杨士奇评云:“评者认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而詹景凤则谓:“燥而不润,觅贬天趣。” 此帖原迹现在台湾。

《阴符经》大字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传为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 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史,写得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现所选为前石拓本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 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

参考资料

[1]  褚遂良纪念馆(纪念网)

[2]  中华书画网--褚遂良作品欣赏

[3] 《中国通史》作者:白寿彝

[4] 《中国书法》(图说中国文化)作者:刘涛 出版时间:2006年5月  深圳海天出版社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以下是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王羲之 | 颜真卿 | 柳公权 | 黄庭坚 | 怀素 | 苏轼 | 文征明 | 褚遂良 | 欧阳询 | 董其昌
目录
  • 1 个人简介
  • 2 历史轨迹
  • 3 书品书迹
  • 4 主要作品
  • 5 参考资料
褚遂良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8年)唐初大臣,书法家,政治家。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父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褚遂良 - 个人简介

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年),由秘书郎迁起居郎。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徵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十五年,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

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次年,遂良被任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太宗策划东征高丽时,他持不同意见,尤其反对太宗亲征。

二十二年为中书令。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他与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高宗永徽元年(650年),遂良以抑价强买中书译语人的土地被劾,出为同州刺史。三年,召还,任史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为宰相。四年,为尚书右仆射。

六年,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认为,王皇后出自名家,并无过错,竭力反对废立。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年)死于任所。

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他传世的书法作品,碑刻有《大唐三藏圣教序》、《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墨迹相传有《倪宽赞》。 

褚遂良 - 历史轨迹

贞观诤臣

褚遂良唐太宗

其父褚亮,历仕陈、隋、唐三朝。隋末贬官凉州西海郡(今青海青海湖西)司户。薛举称帝割据凉州时,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唐平定凉州后,授秦王府文学。太宗贞观年间,官至散骑常侍。褚遂良隋末被薛举任为通事舍人。后随父归唐,被任命为秦王府铠曹参军,掌管兵器铠甲事务。太宗贞观初,升迁至起居郎。

他博览文史,擅长书法,尤工隶书楷书。自从虞世南死后,太宗常常叹息说:“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徵推荐褚遂良精通书法,令其谒见,果然非凡。于是,太宗命他充当侍书。太宗深爱王羲之书法,当时,正好下令广泛收购王羲之墨迹,各地纷纷进献。但是真假难辨,于是命褚遂良加以鉴定。他接过这些法帖,精心挑选,去伪存真,指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论据充分,令人信服。经过反复验证,他的鉴定完全正确无误。从此,他逐渐得到太宗的信任,君臣之间谈论的内容,也逐渐从论书转移到论政,而他又以直言敢谏著名于贞观、永徽之际。太宗曾说:“朕始得魏徵,朝夕进谏,徵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继之。”

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准备效法古代帝王举行封禅,到泰山祭祀天地,命群臣扈从,从长安到了洛阳,这时天上出现彗星。褚遂良以为封禅泰山,劳民伤财,便假借彗星出现,进谏说:“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古初,方告成岱宗,而彗辄见,此天意有所未合。”太宗采纳他的意见,下诏停止封禅。不久,升任谏议大夫,仍兼知起居事。太宗问他:“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他说:“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也,善恶必见,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太宗又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他回答说:“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
太宗阅览古书所载:“造漆器,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深感奇怪,认为区区小物,何必如此?褚遂良进谏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认为这些不是小事,人的欲望是逐渐升级的,一旦奢侈成风,就无法制止了。太宗听了他这番治国必须防微杜渐的议论,非常赞叹。

唐初,在政治制度上有一种特殊的惯例,即皇帝的子弟不论年纪长幼一律充当各州都督、刺史。褚遂良上书进谏说:“今州县率仿秦法,而皇子孺年并任刺史,陛下诚以至亲捍四方。”并指出,各州刺史是亲民之官,是人民的表率,任用是否得人,对于人民生活,国家安宁至关重要。所以,必须革除以年幼皇子充当州刺史这一荒唐可笑的弊政。经过褚遂良的直言规谏,太宗幡然醒悟,立即表示采纳。

太宗晚年,锐意经营四方。他为了安抚在平定突厥中起过支援作用的薛延陀,曾经答应以公主下嫁薛部可汗,并已接纳其聘礼,后来又后悔,宣布断绝婚姻关系。褚遂良进谏劝太宗对边疆藩属部落首领要守信义,以免挑起边患。由于太宗有灭薛延陀的打算,所以没有采纳。后太宗准备伐高丽,平辽东。褚遂良又规劝:“一不胜,师必再兴;再兴,为忿兵。兵忿者,胜负不可必。”太宗表示采纳谏言,后因李勣极力反对褚遂良计策,遂决心东征。遂良感到畏惧,又上言劝阻。太宗虽没有听从他的谏阻,但还是嘉奖他的忠谏,升迁他为黄门侍郎,掌管机要,参与朝政。不久,因父亲褚亮去世,在家服丧罢官,服丧期满,拜中书令

受命托孤,反对废后

褚遂良武则天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召见褚遂良、长孙无忌,命为顾命大臣,对他们说:“汉武帝寄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而(尔)毋忧。”因命褚遂良草拟太子继位遗诏。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封河南县公,晋升郡公。不久,因事牵连出任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刺史。第二年,召回朝廷,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监修国史,兼任太子宾客。不久,进职尚书右仆射,主持尚书省政务。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将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宣召大臣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和褚遂良入宫。事前,他们都已知道这个消息。有人以为赵公长孙无忌德高望重,又是皇亲国戚,应当先谏,褚遂良说:“太尉,国元舅,有不如意,使上有弃亲之讥。”又有人以为英公李勣劳苦功高,又为皇上敬重,应先进言,褚遂良还是认为不可。他说:“司空,国元勋,有不如意,使上有斥功臣之嫌。”

“吾奉遗诏,若不尽愚,无以下见先帝。”进言以后,高宗说:“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仪,谓何?”褚遂良进谏说:“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高宗听了,很不高兴。当天,未作出决定。次日,再议,褚遂良直言不讳说:“陛下必欲改立后者,请更择贵姓。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高宗羞愧不言。遂良把手中所持朝笏放在金殿台阶上,叩头流血,说:“还陛下此,丐归田里。”高宗大怒,命人把他牵出金殿。武昭仪从金殿后的帷帐中高声呼喊:“何不扑杀此獠?”长孙无忌启奏说:“遂良受顾命,有罪不加刑。”这时李勣提出异议,认为废立皇后是皇帝家事,大臣不能干预,遂立武昭仪为后,贬褚遂良为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调任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不久,又贬爱州(属岭南道,今越南北部)刺史。褚遂良心中忧惧,恐怕死在爱州,而高宗不了解自己的拥立功劳,死后不能自明,遂上表启奏,希望能迁徙内地,但高宗畏惧武后,对他的奏章置之不理。显庆三年(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终年六十三岁。死后二年,许敬宗李义府诬奏褚遂良煽动长孙无忌谋反,高宗下诏削去他的官爵。他的两个儿子褚彦甫、褚彦冲流放爱州,不久被杀。中宗复唐后,以遂良忠于唐室,下诏恢复其官爵。

褚遂良 - 书品书迹
褚遂良《倪宽赞》
褚遂良擅长书法,颇负盛名,为唐初四大名家之一。

历代书法评论家对褚遂良在书法上的造诣都有较高评价,也指出其不足之处。唐人李嗣真《书后品》说:“褚氏临写右军,亦为高足,丰艳雕刻,盛为当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因而把他的书法列为上品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所辑张怀瓘《书断》称褚遂良“善书,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说褚遂良的正书不在欧、虞之下,行书草书则在其下;并把他的隶书、行书列入妙品。清人戈守智《汉谿书法通解校证·述古卷》引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说:“褚书如熟战御马,举动随人意,而别有一种骄色。”今人杨仁恺《中国书画》评褚书说:“他的书法融欧、虞为一,方圆兼备,波势自然,结体较方,比欧、虞舒展,用笔强调虚实变化,节奏感较强,晚年益发丰艳流动,变化多姿。唐人评其书风‘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刘熙载称“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名副其实的唐人书风正是从褚遂良开始的。因为欧阳询虞世南是旧朝人物,入唐分领书坛而艺守陈、隋,褚遂良崛起于贞观末年以后,改变了欧、虞分领的局面,并以其灵动妍丽的笔调开有唐一代之新书风。清王澍《论书剩语》称“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则为薛曜,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为柳公权,稍纤媚则为钟绍京,稍腴润则为吕向,稍纵逸则为魏栖梧,步趋不失分寸则为薛稷。”这样说虽有些夸张,但褚字风力的确波及广远。褚遂良书法在唐朝书法史上确实是意义非同一般。

他不仅书法写得“古雅绝俗,瘦硬有余”,而且还有一双精妙神奇的书法鉴赏慧眼。唐贞观十二年,因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见褚遂良,并任命他为侍书。

有一次,唐太宗征得一卷古人墨宝,便请褚遂良看看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笔。褚遂良看了一会儿,便说:“这是王羲之的赝品。”唐太宗听了颇为惊奇,忙问褚遂良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这卷书法拿起来,透过阳光看。褚遂良则用手指着“小”字和“波”字,对着唐太宗说:“这个小字的点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笔走龙蛇,超妙入神,不应该有这样的败笔。”唐太宗听了,打从心眼里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褚遂良《阴符经》
此后,唐太宗征集到王羲之的墨迹,每逢真假难辨之时,总要请褚遂良帮他鉴定。后来,还奉命将这些珍贵的书法编定目录,珍藏于宫廷内府。

褚遂良书迹流传后世的,碑刻主要有《伊阙佛龛碑》、《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房玄龄碑》、《孟法师碑》、《随清损墓志》;碑刻以外墨迹,主要有:楷书《赐观帖》、《大字阴符经》,小楷《小字阴符经》、《灵符度人经》、《千字文》;行书《枯树赋》、《帝京篇》、《文皇哀册》、《千字文》、临王羲之《兰亭集序》;草书《阴符经》等。其中《雁塔圣教序》原石仍在西安。最早宋拓本曾为赵世骏藏,已佚。此碑行笔瘦劲,风华宛转,为褚书杰作。另墨本《倪宽赞》传为褚遂良书,但真伪尚无定论。

褚遂良 - 主要作品
褚遂良《孟法师碑》
《孟法师碑》,全称《唐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楷书,书体熔合欧、虞为一体,遒丽似虞,端庄似欧。既有虞世南书法典雅宽舒的结体,又有欧阳询书法刚健险劲的运笔。字形更为方正端丽,行笔过度富于顿挫起伏变化。有些字又具有隶书笔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书法的代表作。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圣教序》,也称《雁塔圣教序》:楷书,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凡二石。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 “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褚遂良褚遂良:黄绢本兰亭叙
《倪宽赞》墨迹,传为褚遂良书(亦有人认为是欧阳询书),真伪尚无定论。然此书颇得褚书三昧。楷书50行,共340 字。宋赵孟坚评论此帖 说:“容夷婉畅是河南晚年书。”明杨士奇评云:“评者认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而詹景凤则谓:“燥而不润,觅贬天趣。” 此帖原迹现在台湾。

《阴符经》大字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传为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 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史,写得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现所选为前石拓本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 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

褚遂良 - 参考资料

[1]  褚遂良纪念馆(纪念网)

[2]  中华书画网--褚遂良作品欣赏

[3] 《中国通史》作者:白寿彝

[4] 《中国书法》(图说中国文化)作者:刘涛 出版时间:2006年5月  深圳海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