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为嫡三子,后因其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即位(650年),时年22岁。在位34年,病死,终年56岁,葬于乾陵(今陕西省乾县50里的梁山)。公元675年4月13日,唐高宗诏令武则天摄国政。 

生平

唐高宗唐高宗

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即位。高宗即位,贬房遗爱(房玄龄子)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房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太宗之女,房遗爱之妻)等均赐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巩固。朝鲜半岛高句丽和百济攻新罗,应新罗之请,高宗曾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并派兵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破百济。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显庆二年(657),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亡。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高宗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不久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对此,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对。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显庆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高宗去世后,葬于乾陵。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生平概述

高宗庸懦无能,继位后不能处理朝政。在位前期由长孙无忌、褚遂良执掌朝政。他们遵守贞观遗规,推行均田制,留意垦殖荒田,继续发展科举制度,百姓物阜安定,人口迅速增加,对外势力进入中亚。

高宗为太子时,入侍太宗。看中了太宗才人武则天。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出家为尼。公元654年,高宗从尼姑庵中接出武则天,大加宠爱。武则天刚强而多计谋,初入宫时,屈体事奉王皇后。不久,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孩。王皇后由于自己没有子女,常来逗这女孩玩。有一天,皇后刚离开,武则天就将这亲生女儿扼死,又将被子盖好。高宗进来掀开被子,见女儿暴死,大惊,问刚才谁来过。武则天装着大哭着说只有王皇后来过。高宗就决心废黜王皇后,却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许多大臣的极力反对。他日李世勣入见,高宗问他:“朕欲立武昭仪为后,你以为如何?”李世勣说道:“此陛下家事,何必要问外人。”再问许敬宗,许敬宗回答道:“田舍翁多收了十斛麦子,还想换个老婆,何况天子。”于是高宗在公元655年(永微六年)十月废去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后来高宗患风眩,整天头晕眼花,有时难以睁眼,索性将朝政大事全部交给武则天处理。武则执掌大权后,渐渐不再把庸懦无能的高宗放在眼里,使高宗成为徒有虚名的皇帝。中外称“二圣”,高宗为天皇,武则天为天后。

高宗见自己的话没有人听了,十分气恼,就和宰相上官仪密谋废掉武则天,并命上官仪起草诏书。高宗身边的宦官把此事密告了武则天。武则天赶去,正遇见上官仪将诏书送给高宗,便厉声问道:“这是什么”高宗想把诏书藏起,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结结巴巴地回答:“我本来没有废皇后的意思,是上官仪教我这样做的。”武则天立即下令处死了上官仪。从此,武则天气势更盛。高宗担心李家天下难保,下令传位给太子李弘(武则天所生的长子),武则天又把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不久又被武则天废为庶民,高宗都无可奈何。

公元683年12月,高宗病危,连忙宣召太子李显入宫监国,命大臣裴炎等辅佐。当天病死于长安宫中。

高宗年表

唐高宗唐高宗 圣相

670年(庚午)总章三年/咸亨元年
正月于辽东地置州县。
4月吐蕃入侵吐谷浑,唐将薛仁贵击之。
7月吐蕃大败唐军,吐谷浑尽没,余众内迁灵州。
12月诏前改官名复旧。
是年天下四十余州旱及霜虫,百姓饥乏,诏令任往诸州逐食,仍转江南租米赈给。狮子国遣使来唐。

671年(辛未)咸亨二年
7月高侃破高句丽余众于安市城。
是年义净浮海赴印度

672年(壬申)咸亨三年
正月昆明蛮十四姓内附,置殷、敦、总三州。
6月于洛州柏崖置仓。
12月高侃大败新罗兵于横水。

673年(癸酉)咸亨四年
3月诏刘仁轨修改国史。
7月婺州暴雨水泛,漂溺居民六百家,诏令赈给。
10月阎立本卒。
12月弓月、疏勒国王入朝请降。
是年李淳风卒(602-)。

674年(甲戌)咸亨五年/上元元年
2月遣刘仁轨征新罗。
8月高宗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改元上元。
12月于阗王阇伏雄、波斯王卑路斯来朝。武则天上表十二条。
是年李治召见孙思邈,思邈辞疾请归。

675年(乙亥)上元二年
2月刘仁轨大破新罗。新罗遣使至唐召谢罪”。
3月李治诏令武则天摄国政。则天多引文学之士密参政事,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12月龟兹王白素稽献名马。
是年武则天令元万顷、刘祎之等撰《列女传》、《乐书》、《百僚新戒》等书。

676年(丙子)上元三年/仪凤元年
2月移安东都护府于辽东。
3月吐蕃攻鄯、廓、河、芳等四州。
8月置南选使。青、齐等州海泛溢,漂溺居人五千家。

677年(丁丑)仪凤二年4月河南、河北旱,诏赈给。
5月吐蕃玫扶州。
12月敕关内、河东诸州招募勇敢以讨吐蕃,募兵制始此。
是年册卑路斯为波斯王。

678年(戊寅)仪凤三年
正月百官、“四夷”朝武则天于光顺门。遣曹怀舜等分往河南北募猛士,不问布衣及仕官。
9月唐军李敬玄与吐蕃战,败绩。

679年(己卯)仪凤四年/调露元年
2月东都饥,宫出糙米赈饥,时钱物渐贵。
7月安西都护王方翼筑碎叶城,五旬而毕。裴行俭护送卑路斯归还波斯,不得入其国。
8月设安南都护府于交州

680年(庚辰)调露二年/永隆元年
3月裴行俭大破突厥于黑山。
8月废皇太子李贤为庶人,立英王哲为皇太子。
9月遣使赈恤河南、河北诸州水灾。
10月文成公主卒。
12月李淳风进注释《五曹》、《孙子》等十部算经。
永隆中王方翼在夏州都督任内,以牛疫无法耕作,造人耕之法。

681年(辛巳)永隆二年/开耀元年
正月突厥侵原、庆等州。
7月夏州群牧使奏:自调露元年九月以来丧马十八万匹,吏卒为胡所杀者八百余人。
8月河南、河北大水,许灾区往江淮以南就食。

682年(壬午)开耀二年/永淳元年
正月以年饥令关内诸府兵于郑、绥等州就谷。
6月关内先水后早,蝗继以疾,米斗四百,两京间死者
相枕于路,人相食。
是年孙思邈卒(581-)。

683年(癸未)永淳二年/弘道元年
4月绥州部白铁余起义据城平县,寻被镇压。
12月高宗卒(628---)。李显即位,政事决于武则天。
是年薛仁贵卒(614-)。

坚强的一面

唐太宗在位期间,久久陷于废立太子的烦恼之中。当时,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为了太子之位,各树朋党,相互倾轧,而不是《贞观长歌》中所演义的承乾和吴王李恪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终,废掉长子承乾、贬黜四子魏王泰,在外戚、元老重臣长孙无忌“固欲立晋王”的情势下,太宗立了连自己都认为“懦,恐不能守社稷”的九子李治为皇太子。接着,他又为这个未来的朝廷作了精心的安排,形成以“元舅”长孙无忌为主要支柱的最高决策核心。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太宗临终前将后事托付给长孙无忌、褚遂良,以为只要这两个人“尽诚辅佐”,便可以“永保宗社”。同年六月,皇太子李治即帝位,是为高宗。

然而,太宗、长孙无忌费尽心机的种种安排,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历史没有按照他们的主观愿望发展,相反,演变出他们所始料不及的结果,因为,他们认为懦弱的高宗其实并不懦弱。

高宗即位后,改元永徽,共6年,即公元650—655年。在永徽年间,由于高宗登基未久,所以长孙无忌便“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高宗)无不嘉纳。”太宗贞观年间的政策,大体沿袭下来。

高宗即位后,能够体恤百姓疾苦,虚心纳谏,勤于政事。在太宗《帝范》的训导下,在元老重臣们的辅佐下,高宗大抵因循着太宗后期的遗训:“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因而,司马光概括道:“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遗风。”

永徽年间,朝政基本上由国舅长孙无忌把持。太宗晚年,健在的开国元勋已经不多。长孙无忌的双重身份使其威权日隆,大有左右朝政之势,以至太宗在决定立太子问题上都得遵从他的意愿。为巩固既得权益,扶植一个懦弱而便于控制的外甥当皇帝,当然会更有利于自己操纵权柄,这就是长孙无忌“固欲立晋王”的真实意图。太宗虽然看出李治的懦弱性格,对他并不很放心,因此特意为其留下一部《帝范》。然而,书中却“无一言及此以警策之”。结果,仅仅永徽的6年间,长孙无忌“以元舅辅政”,便露出种种“弄权”的迹象,甚至不惜制造冤案。

永徽四年(653),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遗爱被杀,元景、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赐死。而吴王李恪之死,其实就是长孙无忌制造的一起冤案。

高宗与长孙无忌等元老派的矛盾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尤为突出。结果,一向被认为懦弱的高宗却不再向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元老派退让妥协,坚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并且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贬黜出京城。最后,褚遂良病死于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任上,长孙无忌被迫自杀。在这件事情上,高宗可能由于被压抑的太久了,因而产生了逆反心理,所以才会对以自己亲舅舅为首的元老派毫不留情地一网打尽。高宗尽夺元老派之权后,在对外战争方面也显得很有作为。高宗时期东灭高丽和百济,西败西突厥。

永徽六年,高丽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高宗遂先后派兵出击高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丽。高宗平定高丽、百济之后,尽收其地,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

永徽六年,唐遣程知节(就是大名鼎鼎的程咬金)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程咬金因为“师次怛笃城,胡人数千出降,知节屠其城去,贺鲁因远遁。”“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坐讨贺鲁逗留,追贼不及,减死免官。”至显庆二年(657),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前苏联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崑陵、濛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击败西突厥后,高宗又与西南崛起的吐蕃为争夺西域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至武则天时期才基本巩固了唐朝在西域的势力。有唐一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

可见,唐高宗并不是一个懦弱无能之人,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在唐代诸帝之中都是极其显赫的,不亚于其父太宗。只是由于高宗自幼体弱多病,所以才使得在他死后政权逐渐落入武则天手中。高宗生前并非不知到武则天的权力欲野心,但是可能是因为他确实很爱武氏,所以不忍心废掉武氏的皇后之位吧。

万年宫事件

永徽五年(654)三月,唐高宗李治率领一班大臣前往万年宫,如同春游。其实是前往万年宫集体办公。万年宫,贞观的时候叫做九成宫,位于麟游县西天台山上。宫殿修在半山腰,规模很大,皇帝的后宫以及重要大臣,都能住在里面。

就是居住在万年宫的时候,唐高宗和武则天,忽然遭遇了一场巨大变故。五月的一天夜里,山上下了大雨,结果引发山洪。大水冲击万年宫的北大门(也叫玄武门),宿卫的战士看见水势凶猛,四散逃命。这天夜里,值班将军是右领军郎将薛仁贵,眼看着士兵四散逃命、大水涌进宫内。那正是大家熟睡的时候,皇帝和武昭仪也在其中。守卫的军士不能进入大门之内,但是薛仁贵说,作为卫士不能怕死不救皇上啊。他没有别的办法通知皇上,只能登上大门,踏着大门的横木拼命呼叫。皇上被惊醒了,赶快跟武则天一起跑出宫殿,登上高处,大水已经淹进宫殿。

这次大水突如其来,后来知道,卫士和附近居民竟然淹死了三千多人。因为薛仁贵的及时呼叫,唐高宗和武则天躲过一次劫难。高宗感谢薛仁贵,对薛仁贵说:多亏了你,让我免为沦溺,现在我知道确有忠臣啊。唐高宗专门赏给薛仁贵一匹御马。二十八年以后,唐高宗还念念不忘九成宫的大水,亲口对薛仁贵说:当年万年宫遭水,没有你的话我已经变成鱼了。

这是我们知道的高宗皇帝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生命威胁。半夜逃命,狼狈不堪。天亮以后发现死了那么多人,心情惨淡可想而知。那么,这次事件究竟让皇帝有什么心得?产生哪些感想?他是不是会联想到生命无常?会不会想到自己处境的种种问题?我们无从知道。但是,通常情况下,这种大难不死的经历,往往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九成宫大水让唐高宗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另外一种生命现象同样引起唐高宗的兴趣。唐高宗的武昭仪再次怀上龙种。三月来九成宫的时候,唐高宗就发布了一条命令,对武德时期的十三位功臣追加荣誉称号,其中就有武则天的父亲武士。怀念建国时期的功臣,在任何时候都是名正言顺的,所以即使有人看出来什么,也不好出面阻挡。而后来的历史记录都认为,十三功臣之中,其他十二人都是沾了武士(寻+蒦)的光,虽然文告书中并没有把武士(寻+蒦)列为首位。

面对大水,一方面是高宗和武则天的生命面临威胁,另一方面皇帝心爱的女人又有身孕。唐高宗应该想到自身的状况:有名无实的皇帝,没有权力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这个状态不需要改变吗?高宗自己不需要奋斗吗?

后妃子女

唐高宗武则天

皇后
王皇后
武皇后武则天


萧淑妃
徐婕妤唐太宗贤妃徐惠之妹
刘宫人生燕王李忠
郑宫人生原悼王李孝
杨宫人生泽王李上金
韩国夫人武氏武则天姐(武氏与其女贺兰氏皆有宠,但未有后宫封号)
魏国夫人贺兰氏

儿子
燕王李忠(母宫人刘氏)
原悼王李孝(母宫人郑氏)
泽王李上金(母宫人杨氏)
许王李素节(母萧淑妃)
代王李弘(母则天皇后武氏) 谥“孝敬皇帝”
潞王李贤(母则天皇后武氏) 谥“章怀太子”
中宗李显(母则天皇后武氏)
睿宗李旦(母则天皇后武氏)

女儿
义阳公主,母萧淑妃。
高安公主,始封宣城公主,母萧淑妃。
太平公主,母武则天

评价

过去史学家常常认为唐高宗软弱无能,碌碌无为。新旧唐书均认为高宗惑于武氏,致使朝廷动荡,宗室大遭屠戮。然而经过近年来历史学家的研究,开始重新认识唐高宗,并为其翻案。   

1.唐高宗酷爱书法和狩猎,性格刚柔并济,可谓文武双全。   

2.唐高宗绝非傀儡,在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始终实权在握;即便在其晚年身患重病之中,武则天在做重大决定时,依然要得到高宗的认可。   

3.唐高宗在位前期,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使唐朝的领土达到最大。   

4.唐高宗在位期间,缔造了社会经济繁荣的“永徽之治”,其影响可以同“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相媲美。   

5.唐高宗擅长工行、草、隶、飞白书,在帝王中书法苍劲豪迈,圆润俊华,不逊于名家。高宗书法,行笔婉妙,宛然太宗,可谓家法相承,时人评价甚高。其文采在唐代帝王中也相当突出。  

然而不幸的是,夹在唐太宗和武则天中间的唐高宗总的显得黯然失色,他的历史功绩长期被抹杀,形象被丑化。但是,历史终究会证明唐高宗不仅不是昏君,反而是一位杰出的明君,比起历史上评价更高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唐肃宗也毫不逊色。

唐朝皇帝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世时间 年号 在位时间
德明帝(高祖追崇) 皋陶
先天太上皇(玄宗追崇) 李敬
唐圣祖(高祖追崇) 玄元帝 李耳 公元前462年公元前302年之后
兴圣帝(高祖追崇) 李暠 公元351年公元417年
唐献祖(高祖追崇) 宣帝 李熙
唐懿祖(高祖追崇) 光帝 李天锡
唐太祖(高祖追崇) 景帝 李虎
唐世祖(高祖追崇) 元帝 李昞 ?—公元573年
唐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初谥大武皇帝)(曾谥神尧皇帝)(光孝帝) 李渊 公元566年—公元635年 武德 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唐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初谥文帝)(曾谥文武圣皇帝)(广孝帝) 李世民 公元599年—公元649年 贞观 公元627年—公元649年
唐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初谥天皇大帝)(弘孝帝) 李治 公元628年—公元683年 永徽 公元650年—公元655年
显庆 公元656年—公元661年
龙朔 公元661年—公元663年
麟德 公元664年—公元665年
乾封 公元666年—公元668年
总章 公元668年—公元670年
咸亨 公元668年—公元674年
上元 公元674年—公元676年
仪凤 公元676年—公元679年
调露 公元679年—公元680年
永隆 公元680年—公元681年
开耀 公元681年—公元682年
永淳 公元682年—公元683年
弘道 公元683年
唐义宗(高宗追崇) 孝敬帝 李弘 公元652年公元675年
唐中宗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昭孝帝) 李显 公元656年—公元710年 嗣圣 公元684年正月—公元684年二月
唐睿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初谥大圣贞皇帝)(兴孝帝) 李旦 文明 684年二月—684年九月
光宅 公元684年—公元688年
永昌 公元689年正月—公元689年十一月
载初 公元689年—公元690年
武周 武则天(690年-705年)
唐中宗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初谥孝和皇帝) (昭孝帝) 李显 公元656年—公元710年 景龙 公元707年—公元710年
少帝 (殇帝) 李重茂 公元695年—公元714年 唐隆 公元710年
唐睿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初谥大圣贞皇帝) (兴孝帝) 李旦 公元662年—公元716年 景云 公元710年—公元711年
太极 公元712年
延和 公元712年
让帝(唐玄宗追崇) 李宪 公元679年—公元741年
唐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明孝帝) 李隆基 公元685年—公元762年 先天 公元712年—公元713年
开元 公元713年—公元741年
天宝 公元742年—公元756年
奉天皇帝 (唐肃宗追崇) 李琮 ?—公元752年
唐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宣孝帝) 李亨 公元711年—公元762年 至德 公元756年—公元758年
乾元 公元758年—公元760年
上元 公元760年—公元761年
公元761年—公元762年
承天皇帝 (唐代宗追崇) 李倓 ?—757年
唐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孝武帝) 李豫 公元726年—公元779年 宝应 公元762年—公元763年
广德 公元763年—公元764年
永泰 公元765年—公元766年
大历 公元766年—公元779年
广武王 李承宏 公元763年
唐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孝文帝) 李适 公元742年—公元805年 建中 公元780年—公元783年
兴元 公元784年
贞元 公元785年—公元805年
唐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安孝帝) 李诵 公元761年—公元806年 永贞 公元805年
唐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神孝帝) 李纯 公元778年—公元820年 元和 公元806年—公元820年
唐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文惠孝帝) 李恒 公元795年—公元824年 长庆 公元821年—公元824年
唐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愍孝帝) 李湛 公元809年—公元826年 宝历 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唐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献孝帝) 李昂 公元809年—公元840年 宝历 公元826年
大和 公元827年—公元835年
开成 公元836年—公元840年
唐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肃孝帝) 李炎 公元814年—公元846年 会昌 公元841年—公元846年
唐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一称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献文孝帝) (大孝帝) 李忱 公元810年—公元859年 大中 公元847年—公元859年
唐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恭惠孝帝) 李漼 公元833年—公元873年 大中 公元859年
咸通 公元860年—公元873年
唐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定孝帝) 李儇 公元862年—公元888年 咸通 公元873年—公元874年
乾符 公元874年—公元879年
广明 公元880年—公元881年
中和 公元881年—公元885年
光启 公元885年—公元888年
文德 公元888年
唐昭宗(唐襄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恭灵庄闵孝皇帝 (景文孝帝) 李晔 公元867年—公元904年 龙纪 公元889年
大顺 公元890年—公元891年
景福 公元892年—公元893年
乾宁 公元894年—公元898年
光化 公元898年—公元901年
天复 公元901年—公元904年
天祐 公元904年
唐哀宗(一说唐景宗)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哀帝) (哀孝皇帝) (后唐明宗追崇) 李柷 公元892年—公元908年 天祐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