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也是一位书法家。 

简介

武则天(624—705年):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人称“武媚娘”,性巧慧,多权术。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690—705年在位,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氏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以皇后身份参政时,“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因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便正式委托武氏掌管国家大事,裁决一切。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亦号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

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

生平


出身
武则天风华绝代武则天

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生于首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其父武士彠以经营木材为业,家境殷实,富有钱财。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都督等职。

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直,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礼,深谙政事。童年时代,曾随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阅历深厚,培养了她的眼界和才干。


入宫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则天长得明媚娇艳,楚楚动人,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故称武媚娘。武则天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有一次,当她听说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狮子骢”的烈马,无人能够驯服,便主动对唐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唐太宗乃爱马之人,对她的驯马方法甚不认同,只觉武才人很是霸道。


削发
武则天洛阳历代为中原王室必争之地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干被废,晋王李治被立。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则天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唐太宗死,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再入宫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这时,由于无子而已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当即应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 


为后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勣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又将反对最力的宰相褚遂良贬为外州都督。据说武则天后来在宫中禁止养猫,而且常常夜梦王、萧二人披头散发,在宫中作祟。所以,她在执掌朝政以后,就常住东都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武则天又捏造罪名,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反对派武则天的大臣都被或贬或杀,一个不剩。


掌政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则天代理朝政。但武则天生性霸道,故每当决事,高宗每每受制于武则天,高宗非常不满,于是在麟德元年(664年)与宰相上官仪商议,打算废掉武则天皇后之位。但上官仪的废后诏书还未草拟好,武则天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来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十二月,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满门抄斩。从此以后,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则天必在帘后操纵,天下大权完全归武后掌握,甚至连生杀大事都由武后决定,天子高宗只能唯唯从命,所以,朝廷内外都称为“二圣”。  

废立与称制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宫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

垂拱四年(688年)七月,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贞及琅邪王李冲父子相继在博州(治所在今山东聊城东北)和豫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派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征讨。七天以后,李贞父子兵败被杀。

武后谋夺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诸王不自安,欲起兵对抗,还未有共识的时候,博州刺史琅邪王冲,八月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豫州刺史越王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应。武后分遣丘神勣、魏崇裕击之。琅邪王冲起兵七日败死;九月,越王贞兵败自杀。武后想尽尽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审讯之,迫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黄国公撰、东莞郡公融、常乐公主等自杀,亲信等均被诛。


称帝

是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指武后是弥勒佛下世,当代唐为天下主,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武后称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率兵叛乱,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武则天派将军曹仁节、张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讨。由于误中吐蕃伏兵,全军覆没。接着,武则天再派武攸宜、王孝杰等率兵讨伐,均大败而归。神功元年(697年)四月,武则天又派武懿宗、娄师德、沙咤忠义率兵二十万,讨伐契丹。六月,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余众归降于突厥。

神功元年 (697年)武后使武懿宗审讯刘思礼谋反事,武魏宗说只要刘思礼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谋反,就免其死罪,于是刘思礼诬告宰相李元素、孙元亨等三十六家 “海内名士”,皆遭灭族,亲旧连坐流窜者千余人。时人以为武懿宗之残暴仅次于周兴、来俊臣。

邵王重润 (中宗长子,出生后高宗大悦,为之改元永淳,满月后立为皇太孙,开府置官属。中宗第二次为太子时封为邵王)与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任意入宫,易之诉于武后,武后皆逼令自杀。


退位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侍侧。宰相张柬之与大臣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等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张易之兄弟,武则天被迫传位给太子李显,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恢复唐国号、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705年11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706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意在“功过由后人评价”。

作品

武则天《武则天集》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存世之作

《唐享昊天乐•第一》[全唐诗:卷5_3]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唐享昊天乐•第二》[全唐诗:卷5_4]
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宫。

《唐享昊天乐•第三》[全唐诗:卷5_5]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
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唐享昊天乐•第四》[全唐诗:卷5_6]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铭开武岩侧,

图荐洛川中。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唐享昊天乐•第五》[全唐诗:卷5_7]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爰设筐币,式表诚心。筵辉丽璧,乐畅和音。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唐享昊天乐•第六》[全唐诗:卷5_8]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礼崇备物,乐奏锵金。兰羞委荐,桂醑盈斟。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唐享昊天乐•第七》[全唐诗:卷5_9]
尊浮九酝,礼备三周。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唐享昊天乐•第八》[全唐诗:卷5_10]
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

《唐享昊天乐•第九》[全唐诗:卷5_11]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唐享昊天乐•第十》[全唐诗:卷5_12]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三献已周,九成斯毕。
爰撤其俎,载迁其实。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唐享昊天乐•第十一》[全唐诗:卷5_13]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仰惟明德,敢荐非馨。
顾惭菲奠,久驰云輧。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唐享昊天乐•第十二》[全唐诗:卷5_14]
式乾路,辟天扉。回日驭,动云衣。登金阙,入紫微。望仙驾,仰恩徽。

《唐明堂乐章•外办将出》[全唐诗:卷5_15]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
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顾己诚虚薄,空惭驭兆人。

《唐明堂乐章•皇帝行》[全唐诗:卷5_16]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远安迩肃,俗阜时和。
化光玉镜,讼息金科。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全唐诗:卷5_17]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谦以表性,恭惟立身。
洪规载启,茂典方陈。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全唐诗:卷5_18]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载延百辟,爰集三宫。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唐明堂乐章•登歌》[全唐诗:卷5_19]
礼崇宗祀,志表严禋。笙镛合奏,文物惟新。
敬遵茂典,敢择良辰。絜诚斯著,奠谒方申。

《唐明堂乐章•配飨》[全唐诗:卷5_20]
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辉。晬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唐明堂乐章•宫音》[全唐诗:卷5_21]
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灵。万方资广运,庶品荷财成。
神功谅匪测,盛德实难名。藻奠申诚敬,恭祀表惟馨。

《唐明堂乐章•角音》[全唐诗:卷5_22]
出震位,开平秩。扇条风,乘甲乙。龙德盛,鸟星出。荐珪篚,陈诚实。

《唐明堂乐章•徵音》[全唐诗:卷5_23]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唐明堂乐章•商音》[全唐诗:卷5_24]
律中夷则,序应收成。功宣建武,义表惟明。
爰申礼奠,庶展翘诚。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唐明堂乐章•羽音》[全唐诗:卷5_25]
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唐武氏享先庙乐章》[全唐诗:卷5_40]
先德谦撝冠昔,严规节素超今。奉国忠诚每竭,
承家至孝纯深。追崇惧乖尊意,显号恐玷徽音。
既迫王公屡请,方乃俯遂群心。有限无由展敬,
奠醑每阙亲斟。大礼虔申典册,蘋藻敬荐翘襟。

《早春夜宴》[全唐诗:卷5_41]

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
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游九龙潭》[全唐诗:卷5_42]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赠胡天师》[全唐诗:卷5_43]
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
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

《从驾幸少林寺》[全唐诗:卷5_44]
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旂。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
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
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石淙》[全唐诗:卷5_45]
三山十洞光玄箓,压峤金峦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
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腊日宣诏幸上苑》[全唐诗:卷5_46]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如意娘》[全唐诗:卷5_47]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制袍字赐狄仁杰》[全唐诗:卷5_48]
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评价


历史评价

对于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譬如明末清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大明宫辞》就讲述了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一生。她,有着苏东坡的大气,有着李白的豪气,有着李清照的才气,有着历代帝王的霸气。她,挥一挥衣袖,轻轻的为盛唐续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笔。这一笔惊天动地,绝彻古今。

为了社稷,为了江山,她的青春一去不复返,身为君主,她必须抛弃个人的儿女情长,她亲手结束了两个儿子的生命,她承受着整个大唐无法承载的悲哀。但是,她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大唐的一片繁荣昌盛!

武则天是聪明坦荡的,她由一个宫女成为一个女皇,干了那么多石破天惊的大事,主宰了46年的江山,她不倾喜诉悲,也拒绝了别人对她歌功颂德,却在自我评价上留下了一张白纸,立下一块无字碑。


名人评价
武则天的无字碑武则天的无字碑

宋庆龄在武则天庙的雕塑上题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毛泽东评武则天:武则天确实是一位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毛泽东还谈过武则天立碑的事: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说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论。(摘自《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林语堂评武则天:武则天这个女人是古今少有。与其他高贵的女人是不易相比的。既不是埃及艳后克丽拉,也不是俄罗斯凯萨琳女皇。她一部分像英国伊莉莎白女皇,一部分像法国亨利二世的皇后凯萨琳•德•美第奇。她有那位英国女皇的精力,有法国皇后的残忍。当然,她是匈牙利与波希米亚马莉亚德萨莉皇后的正相反的人物。武则天公然藐视道德家,历史家不知把她在位的年间的年号怎样称呼,也没法决定对她的称呼。因为她是皇帝的情妇,是篡夺帝位的人,是皇后,更慌乱的是——她是“女皇帝”,所以我称为“武氏”。她粉碎的传统,创设的改革,引起的紊乱,超过历史上任何阴谋险诈的男人。

柏杨评武则天:中国有史以来,空前成功的一个女强人——一个可怕的怪胎。不要说古代女人不及,就是现代女人也没有谁比得上。她拥有盖世的美丽、绝顶的聪明、超凡的理性、彻底的无情,和刻骨的恶毒,再加上强烈的政治欲望,和无与伦比的好运。她综合许许多多绝对的条件,全力发挥才智,终于在权力争夺的杀戮战场上,创下奇迹,在传统封建的父系社会中,建立一个女性当主宰的崭新帝国。

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史书评价

  《旧唐书》评价:史臣曰:治乱,时也,存亡,势也。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使尧、舜在上,虽十桀不能乱;使懦夫女子乘时得势,亦足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义之威。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

武则天剧照
武则天剧照

 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   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赞曰:龙漦易貌,丙殿昌储。胡为穹昊,生此夔魖?夺攘神器,秽亵皇居。穷妖白首,降鉴何如。   《新唐书》评价: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于杀君篡国之主,皆不黜绝之,岂以其盗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欤?自司马迁、班固皆作《高后纪》,吕氏虽非篡汉,而盗执其国政,遂不敢没其实,岂其得圣人之意欤?抑亦偶合于《春秋》之法也。唐之旧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纪,盖其所从来远矣。夫吉凶之于人,犹影响也,而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于凶者有矣;为恶者未始不及于凶,其幸而免者亦时有焉。而小人之虑,遂以为天道难知,为善未必福,而为恶未必祸也。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至中宗韦氏,则祸不旋踵矣。然其亲遭母后之难,而躬自蹈之,所谓下愚之不移者欤!

影响

武则天墓武则天墓

惟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她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他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0.72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稳定了边疆形势
乾陵布局乾陵布局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突厥叛乱并且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县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文化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负面影响

武则天消极行为也不少,迷信且大兴土木,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当时大兴特务统治,重用酷吏,在打击政敌过程中滥杀无辜,导致起义不断。所以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官吏大增,农民负担加重,逃户日益严重,府兵制走向衰亡,国土面积亦不如高宗时期。

1、武则天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拥有男嫔妃(称为“男宠”),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中宗时韋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但赵翼为武则天的私生活辩护,说:“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

2、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个人事迹


支持佛教

在轻视妇女,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女性要想参与政事,甚至要当君临天下的皇帝,所遇到的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武氏在执政过程中,需要寻求来自各方面的支持。而佛教对她的支持更是她所欢迎的,所以唐代武则天时期,朝廷特重佛法。

武则天支持佛教,表现在各个方面。


造字

武则天造的字
照(曌、瞾);月(囝);地(埊);国(圀);人(玍);正(缶)

据说武则天当皇帝时,曾造过19个字。武则天造字,都是把原来已有字的字形加以改变,并没有新鲜的内容,实在是多此一举。但在武则天看来则是夸耀她的高明、伟大、博学、睿智,表达她皇统万年、长治久安心愿的一种手段。比如改“照”为“曌”,明含她的法号明空,暗含她犹如日月当空,无微弗明,无远弗照(武则天名曌);“、“ ”已是古代的死字,她下令起死回生,这不仅表明她认得古字,而且说明她领有山川土地,并要求臣民对她忠心不二;但改“国”为“圀”,倒是有点波折,据《正字通》载:“有言国中或者,惑也,请以‘武’镇之,改为‘ ’。”可有人说不妥,改后像武氏被困,于是又改成“圀”,颇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味。

武则天造字,根本不合文字发展规律,全是以繁代简,多带封建迷信色彩,因其执政,人们被迫遵从,一旦人死权消,就被世人遗忘了。

人物年谱

年龄 年代  主要大事 备注
1岁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正月二十三(公历2月17日)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

父:武士彟,年48岁,任工部尚书判六曹尚书事。母:杨氏,年46岁。

异母兄武元庆、武元爽稍长;

姐一人尚幼。

3岁

武德八年(公元626年)

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李建成、弟李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初八,唐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为太宗。

封武士彟为豫州都督。

5岁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诞生。 本年,袁天罡为武相面,在当地留下了朝天关、望云埔等传说
12岁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

五月初六日高祖死于长安大安宫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岁。

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于陕西三原献陵,庙号高祖,与太穆皇后合葬。之后,与母亲杨氏回文水(属山西吕梁市)葬父。

14岁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

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之女美丽聪明有才华,召入宫中,立为才人
赐号“武媚”。
16岁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

高丽、新罗、西突厥、吐火罗、康国、安国、波斯、疏勒、于阗、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长相继遣使朝贡。  全国有州府358个,县1551个。
贞观十七年(643年) 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为太子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

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诏军国机务并委太子李治处理 此后,太子隔日听政,朝罢,入侍药膳,武与太子开始接触,两人同在太宗身边侍疾。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赐太子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

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诏长孙无忌、褚遂良辅佐太子李治。太宗驾崩。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为高宗,时年22岁。

按当时的法律,皇上死后,没给皇上生皇子的妃子,要去做尼姑。二十八日,武在感业寺出家为尼。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于昭陵,与长孙皇后合葬。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

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业寺行香,见到武。

武氏哭泣,高宗伤感落泪。王皇后暗示武氏留长发,并劝皇上接其回宫。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八月武入宫,为一般宫女,在王皇后身边。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七月初二立李忠(陈王忠)为太子;本年冬,武生长子李弘。

户部奏:全国有户380万

永徽五年(公元654)

三月封武为昭仪;十二月十七日,高宗离京师谒昭陵,武从行,生次子李贤于途中。 

三月十四日,唐高宗应武之请求,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后的舅父看出皇后宠衰的现实,自请罢官,改封为吏部尚书。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

三月,武著《内训》一篇;六月王皇后与其母柳氏为“厌胜”事发,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宫,后舅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初一,举行隆重的册立皇后仪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长朝皇后于肃仪门。初七,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空。

此时,在皇后废立问题上朝臣分为两派:长孙无忌、褚遂良、朝瑗、来济等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袁公瑜等拥护立武则天为后。十一月,武后处死王皇后、萧淑妃。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

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后子李弘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徒,赐爵周国公。九月十二日,武后制《外戚诫》献于朝。十一月初五,武后生第三子李显于长安。 

三月十七日,武后祀先蚕于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与武后在安福门楼观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晋以来,佛事活动从无如此之盛大。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

二月十二日封李显为周王。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以皇族与后族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杀长孙无忌及柳奭。

九月,高宗下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127个,全国疆域进一步扩大。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

正月,高宗与武后及太子在东都洛阳过春节。二十三日,离洛阳到并州。二月初十、至并州。十五日,会见随从官员、诸亲及并州官属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后宴请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宴妇人于内殿。初八,高宗讲武于并州城西,引群臣阅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后一行离并回东都。

十月,高宗初患风眩病,委武后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后参与朝政,处事都符合高宗旨意。十月九日,改封武后母代国夫人杨氏为荣国夫人,品第一。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

正月,武后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古代指演滑稽戏的艺人),高宗采纳并下诏。四月,高宗欲亲率大军进攻高丽,武后抗表进谏以为不可,被采纳。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

六月初一,武后生第四子李旦于蓬莱宫含凉殿,于殿内作佛事,供玉像。 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满月,大赦天下,赐宴三日。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

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皇后失败下狱。十三日,杀上官仪等,赐废太子忠死。

此后,高宗视朝,武后垂帘于后,中外称之为“二圣”。约于本年,武后生太平公主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后与太子去泰山封禅,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东自高丽,西尽波斯,各国朝会者随从。 本年,又获丰收。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之南。初二,封于泰山之上。初三,禅于社首山,武后为亚献。初五,礼毕,高宗御朝觐坛受朝贺,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

二十四日,至曲阜,赠孔子为太师。二月二十二日,还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庙,尊之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后回东都洛阳。令刻《登封记号文》,立于泰山。十九日,离泰山。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

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监国,改封殷王李旦为相王。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闰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长安、万年二县置乾封、明堂二县,以明志。

九月十二日,李绩攻克平壤,擒高丽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丽。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

正月,封诸王嫡子皆为郡王。 十二月初三,李绩病死。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

正月初七,刘仁轨因年老辞官。 三月十九日,许敬宗退休养老。八月初二,武后母杨氏病死于九成宫,享年92岁。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

正月初七,高宗与武后离京师长安到东都,留太子李弘监国,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辅政。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正月,以梁积寿为帅,发兵讨叛“蛮”。 昆明蛮14姓3万户归顺,设殷、敦、总三州。

咸亨四年(公元673年)

八月,高宗患疟疾,病重,令太子李弘于延福殿受诸司奏事。 十一月,高宗监制乐章,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官》《十洲》《得一》《庆云》等曲。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

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为神尧皇帝,太宗为文武圣皇帝,高宗自称天皇,武后称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十月二十七日,武后上意见十二条,高宗赞同,令施行。

九月初七,高宗下诏复长孙无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

三月十三日,武后祀先蚕于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风眩病加重,不能听政,政事皆由武后处理。高宗欲逊位于武后,宰相郝处俊谏止。武后引文学之士于宫中著书,参决表奏,被人们称为“北门学士”。

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被杀。五月初五,追谥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贤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于河偃师恭陵,高宗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  

仪风元年(公元676年)

二月初七,武后劝高宗封禅中岳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诏今冬有事于嵩山。

闰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诏停封禅,遣相王李旦等率军抵御吐蕃。

仪风三年(公元678年)

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长朝武后于光顺门。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

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贤监国。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正月十九日,武后登洛阳城门楼,宴请诸王诸司三品以上及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编《六合还淳》舞。 八月二十二日,废太子李贤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显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

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请百官及命妇于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诏免雍、岐、华、同四州两年地税。二月,武后表请赦杞王上金、鄱阳王素节之罪,乃以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刺史,仍不许朝集。河南、河北遭水灾处免税一年。

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绍。闰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显监国。十一月初八,令废太子贤迁巴州。

永淳元年(公元6682年)

二月十九日,皇孙重照满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 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孙李重照为皇太孙。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

正月初五,武后随高宗至少林寺,见其母旧营之所未偿完功,倍感凄凉,作诗并序,令武三思资金绢等物续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诏今年十一月有事于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为来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诏罢来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则天门楼宣诏,气逆不能上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诏。当夜,高宗崩于洛阳宫贞观殿,终年56岁。十一日,太子李显即位,为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

遗诏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辅政,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武后进止。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正月初一,改元嗣圣,大赦天下,中宗立韦氏为皇后。武太后撰写《高宗天皇大帝溢议》及《述圣记》。二月六日,武太后与裴炎等废中宗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七日,立相王李旦为皇帝,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后处理。八日,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流韦玄贞于钦州。九日,令丘神绩往巴州监视废太子李贤,以备外虞。以韦待价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营造乾陵。三月初五,废太子李贤在巴州自杀。四月二十二日,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二十六日迁均州。

五月十五日,高宗灵柩运往长安,武太后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留镇洛阳。八月十一日,葬高宗于乾陵,庙号高宗,刻述圣记碑立于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后改元光宅,改东都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后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为鲁靖公,高祖居常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华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于文水。二十九日,徐敬业以匡复为名在扬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后令李孝逸等率兵30万讨伐徐敬业。十八日,斩裴炎于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后令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徐敬业。十八日,徐敬业败逃,部将王那相杀徐敬业后投降。李孝逸令追捕余党,平定扬州。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

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业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后下诏:“朝堂所置肺石及登闻鼓不预防守。有上朝堂诉冤者,御史受状以闻。”

三月二十一日,再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四月,下《求贤制》,制令自举。十一月,武太后作《方广大庄严经序》,撰《臣规》两卷,普赐臣僚,以教为臣之道。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

正月,武太后欲复政于睿宗李旦,李旦固让,请武太后继续理政。武太后开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后令铸铜匦,这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意见箱。 十二月,免并州百姓庸、调二税,终其身。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 正月初二,武太后封皇孙李成美为恒王,李隆基为楚王,李隆业为赵王。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正月初五,武太后在神都洛阳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庙,令四时享祀如京师太庙之仪。十一日,令毁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怀义督办。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让唐同泰献上,其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太后命名为“宝图”。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号称“圣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后更名“宝图”为“天授圣图”,改洛水为永昌洛水,“宝图”所出为“圣图泉”,设永昌县于泉侧。封洛水神为“显圣侯”,嵩山为“神岳天中王”。又以先于汜水得瑞石,改汜水为广武。

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太后。武太后令丘神绩讨伐,未至,李冲已为地方军所败。二十三日李冲被其旧部杀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贞起兵于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后令左豹韬卫大将军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讨伐李贞,削李贞属籍,改姓虺氏。十一日,兵临城下,李贞自杀,平豫州。十三日,杀韩王、鲁王等参与叛乱者。十二月二十七日,明堂建成,号“万象神宫”,富丽堂皇,准许民众入内参观。武太后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贮夹像。颁《亲享明堂制》。  

载初元年(公元689年)

正月初一,武太后服皇帝衮冕,大飨万象神官,登则天门,改元永昌,大赦天下。初三,在明堂接受朝贺。初四,布政于明堂,颁九条以训百官。初五,在明堂飨群臣,吐蕃等遣使来贺。十一月初一,武太后大享万象神官,改元载初,并始用周正(周历),即以十一月为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正月为一月。 

二月十四日,武太后尊其父魏忠孝王为周忠孝太皇,其母为周忠孝太后,文水陵为章德陵,咸阳陵为明义陵。置祟先府官。十五日,武太后再追王其祖:鲁靖公(克己)为太原靖王,北平王(居常)为赵肃恭王,金城王(俭)为魏义康王,太原(华)为周安成王。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

正月初二,武太后布政于明堂。八日,下诏推行新造的字,其中新造字“曌(或作瞾)”为己名。改诏书为制书。二月十四日,武太后策试贡生于洛城殿,数日方休。贡生殿试自此开始。九月九日,武太后隆重登基称帝,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群臣上尊号曰“圣神皇帝”。 

四月十一日,范履冰下狱死。告密之风起。七月,置制狱于丽景门,专理谋反案以扫除政敌。九月,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6万余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睿宗皇帝也上表自请赐姓武氏。十月十四日,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县令品秩同赤县(京师长安),百姓世代免除赋税。

69岁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 一月初一,皇帝召见存抚使所推荐的人。全部试用,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者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开始。二月初三,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归顺,分设十州。三月,五天竺国遣使朝贡。五月,吐蕃酋长曷苏率部请归降。六月,别部酋长咎捶率羌蛮8000余人归降。 八月,女皇帝令严善思按问旧狱,平反冤案850余人,罗织之风开始平息。十月,狄仁杰请放弃安西四镇,皇帝不纳。二十五日,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守。
70岁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 一月二十四日,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拜见皇嗣李旦,被腰斩于市。又有人告李旦欲谋反。皇帝命来俊臣审问其随从人员,太常工人安金藏自剖其胸以证明李旦不反。皇帝亲临探视,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令停止审查此事。这是圣神皇帝第一次在人前承认错误。 九月初九,武承嗣等5000人上表请加尊号曰“金轮圣神皇帝”。皇帝在万象神宫举行庆典接受尊号。是年正月初二,皇嗣李旦之妃,窦德妃(唐玄宗的生母)及刘氏(肃明皇后)为武则天所杀,尸体下落不明.。
71岁 延载元年(公元694年) 一月初十,帝令娄师德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营田大使,令做好边境营田。二月,王孝杰击败吐蕃、突厥各3万余人。韩思忠击败泥熟俟斤等万余人。十六日,帝命薛怀义为伐逆道行军大总管,率18位将军讨伐默啜。 八月十七日,蕃胡慕义,捐钱百万亿,请立天枢,以颂女皇帝功业。帝令于端门外铸天枢。 
72岁 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 正月初一,女皇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证圣,大赦天下。十六日夜,明堂起火,照城中如昼。二月初四,杀薛怀义。十六日,皇帝去除“慈氏越古”之号。九月初九,皇帝合祭天地于南郊,加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赐宴九日,改元天册万岁,大赦天下。  四月初一,天枢铸成。天枢由工匠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女皇亲自书写枢名:“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群臣赋诗称赞。七月,吐蕃犯临洮,皇帝令肃边道大总管王孝杰讨伐。
73岁 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 腊月初一(这时已进入696年)皇帝前往嵩山封禅。十一日,封嵩山为“神岳”,改元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成县为告成县。免天下百姓当年租税。三月十六日,新明堂建成,规模小于旧者,名曰通天宫。四月初一,皇帝行亲享之礼,改元万岁通天(辞海等附录作三月改元),大赦天下。

五月十二日,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叛,攻陷营州。李尽忠自称可汗,以孙万荣为先锋,兵至数万。二十五日,武则天令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卫大将军李多祚、麻仁节等二十八将率军征讨。七月,皇帝令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防备契丹。八月二十八日战于峡石谷,唐军大败。继而叛军又设计伏击,唐军全军覆灭。武则天再次发兵征讨。九月二十一日,默啜率部讨伐契丹,皇帝封其为迁善可汗。十月,默啜破松漠,虏李尽忠妻、子。皇帝加封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在唐军与突厥的共同打击下,不久李尽忠兵败身亡。李尽忠死,孙万荣代领收拾其众,军势复振,数侵扰州县,攻陷冀州,河北震动。  

74岁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

四月初三,九州鼎铸成。十八日,武则天令武懿宗、何迦密率军征讨。五月初八,又令娄师德、沙吒忠义率军二十万征讨。

六月初三,皇帝下《暴来俊臣罪状制》,杀来俊臣。三十日,斩杀孙万荣,讨平契丹,余部降于突厥。
75岁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 正月初一,皇帝祭通天宫,改元圣历。本月,皇帝下《条流佛道二教制》,禁止佛、道教徒相互毁谤。三月初九,托病,令徐彦伯召回庐陵王李显。二十八日,庐陵王至神都洛阳。 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作太子不得忧愤而死。十三日,皇帝令武重规、张仁禀、李多祚等率兵30万讨突厥。九月十五日,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皇帝准,立李显为太子。十七日,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二十一日,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副元帅,知元帅事,帝亲自送行。
76岁 圣历二年(公元699年) 腊月二十五日,赐太子姓武氏。大赦天下。本年,改昊陵为攀龙台,顺陵为望凤台。  二月登嵩山,过缑山,谒升仙太子庙,亲书升仙太子碑文,立碑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四月,吐蕃赞婆等来降。十八日,皇帝为防止身后太子与武姓不相容,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作誓文,告天地于通天宫,铭之铁券,藏入史馆。七月,吐谷浑1400帐归顺。
77岁 圣历三年(公元700年) 正月,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罗为平西大总管,镇守碎叶。三月初六,令东至高丽国,南至真腊国、西至波斯、吐蕃及坚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并为入蕃,以外为绝域。四月二十九日,在三阳宫避暑,作成《宴石淙诗及序》。五月初五,服长生药病愈,改元久视,大赦天下,去“天册金轮大圣”之号。六月,令契丹降将李楷固击契丹余党,全部平定。七月,吐蕃将领麴莽布支侵犯凉州,围昌松,被唐休璟打败。  十月初十,下诏复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
78岁 大足元年(公元701年) 正月初三,成州言佛迹现,故改元大足。八月,苏安恒上表请圣神皇帝还政,抑武兴唐。十月,皇帝与太子李显、相王李旦等从洛阳回到长安,改元长安,大赦天下。十一月,武则天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郭元振到任后,以南境硖口设和仁城,北境碛口设白亭军,控其要冲,拓宽州境一千五百里,突厥不敢侵扰。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五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遗,积军粮可支数十年。 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是年,李显之女永泰郡主李仙蕙及其夫武延基因窃议二张事,被杀,郡主年仅十七岁,一起被杀的还有李显的世子邵王李重润,后郡主追封永泰公主,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坟墓被冠称为“陵”的公主。
79岁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正月十七日,首设武举选将才。

十一月一日,封相王李旦为司徒。命苏审查酷吏旧狱,昭雪者众多。十二月,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使安定北境。

六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80岁 长安三年(公元703年) 正月初一,令武三思、李峤、朱敬则等修《唐史》。 四月初九,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求婚。六月初一,突厥默啜又遣使请以女嫁太子之子。是年,武则天在麟德殿会见并设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
81岁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 八月,病卧长生殿。 十月二十二日,封秋官侍郎张柬之为同平章事。十一月初五,封天官侍郎韦承庆为行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82岁 龙元年(公元705年) 正月初一,改元神龙。病重。下诏:“自文明以来得罪者非扬、豫、博三州及诸反逆魁首,皆赦免。”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等迎太子李显,杀张昌宗、张易之,进至皇帝寝宫,逼迫让位。二十三日,皇帝令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是为中宗。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705年12月16日),则天大圣皇帝崩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八十二岁.遗诏去帝号,与高宗合陵,并赦免王皇后及萧淑妃的族人。  神二封相王李旦为太尉,同三品。太平公主加号镇国。令免今岁税赋,放宫女3000人。皇族中的流放者和籍没者,子孙皆复属籍,量叙官爵。二十六日,圣神帝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中宗李显率百官谒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二十九日,中宗李显封崔玄暐为守内史,敬晖、桓彦范为纳言,张柬之为天官尚书,袁恕己为凤阁侍郎,并同三品。二月初一,中宗率百官诣上阳官问则天大圣皇帝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初四,中宗复国号为唐,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均恢复永淳前原状。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五月初四,中宗迁周七庙神主于西京崇尊庙。下诏:“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立唐太庙社稷于东都,封张柬之等五人为王,降武氏诸王为公。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五月十八日,葬则天大圣皇帝于乾陵。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七月七日,改称“天后”。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十月十八日,改称“大圣天后”。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六月十七日,改称“则天后”。  

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六月十五日,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历史谜团


武则天出生时间
  第一次修的《则天实录》和二次修的《则天实录》已经无从寻找,《资治通鉴》依据当时第二次修的《则天实录》记载武则天死时为八十二岁,但是和其他史书很不一致。《唐会要-皇后-天后武氏》条和《新唐书-武后传》为八十一岁说,《旧唐书-则天纪》有八十三岁说,加上《资治通鉴》的八十二岁说。那么到底武则天死的时候是多大年龄呢?按照第一种说法,武则天是生于武德八年,第二种说法是生于武德六年,第三种说法武德七年。确定武氏死亡年龄很简单,首先从她入宫的时间来看,武氏是贞观十二年年入宫,行年十四岁(有虚岁)。由此可以确定武氏生于武德八年,死于神龙元年底,加虚岁是八十一岁。   武则天生年的另一权威学说:一代女皇武则天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农历戊子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大周历正月二十三日)出生在四川广元(利州)。

武则天的名与字
  武则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赐名武媚,称帝后以武瞾为名。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汉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后男女名、字才有区别,女性多以花草娇美、贞柔明媚等阴性文字取名,区别与男性。

   《新唐书》和《旧唐书》说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称帝之后造的字,所以不可能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则天”这个名字的本来也不是她本来的名字。首先,“则天”这个词不是名字,她是武则天退位之后,新皇帝给她上的尊号的一部分。(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天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 

武则天画像
武则天画像
 

  《旧唐书-孙处约传》记载“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由此可见,武氏原名与处、约有关。孙处约名处约,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这与唐朝的情况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下面咱们再看《新唐书-韦思谦传》“本名仁约,字韦思,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这个记录有问题。应该是讳武则天的名,所以改的。为什么不说是“处”呢,简单因为武氏称二圣的时候,有宰相郝处俊,如果是处,那么作为武则天心腹的郝处俊也一定会改,但是他没有改,那就不是“处”。

   为什么确定武则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崇尚佛教,她极有可能给武则天取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名字。“瞾”是武则天称帝之后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称帝之前曾用过一段时间的名字。史书记载“朕宜以‘明空’为名”,之后才用“瞾”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业寺时用的法号,但是她的姐姐名顺,字明则,她姐姐没有做过尼姑,所以根据史书等研究,明空是武则天的字,后来她用字做了法号,然后又有一段时间依照家族惯例以字行之。

   约有预期、简要、节省、穷乏等意思,明空也有这个意思,所以根据古代起名的规律,这意思是相配的,杨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为武氏以明空为字,以约为名。

   媚娘不可能是武则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贵胄,其母更是名门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这个字,更不可能为她起名“媚娘”。《新唐书-武后传》记载“太宗闻士彠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母……母题……既见帝,赐号‘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赐,至于武媚娘则不可查,可能是因为习惯,在后面加了一个“娘”。




子嗣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共生过六个子女,四个男孩两个女孩,均系二次入宫后和高宗李治所生。但载有姓名或封号者,只有四男一女。

姓名

李弘(652~675)

李贤(654~?)

李显(656~?)

李旦(生卒年不祥)

李令月(667~?)

另一个女儿

曾被封为代王,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立为太子,死后追为孝敬皇帝。

曾被封为雍王,李弘死后李贤被立为太子,曾注《后汉书》

656年封为周王,李贤被废后,立为太子,683年以中宗即位,嗣圣元年二月被废为庐陵王,689年又被立为太子,705年正月二次登基,二月复国号曰唐。

662年被封为豫王。684年废中宗李显后,以睿宗称帝,武则天一直临朝听政。后又被废,立为相王。

即太平公主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据史书记载,为653年末所生,按六子女应排行第二,早夭。

   

相关影视作品

武则天电视剧《至尊红颜》贾静雯饰武则天

1、《武则天》(1939)

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武则天的影视作品,是1939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的,由当时上海最著名的女明星之一顾兰君(1917-1989)扮演女主角武则天。(注意:这一版常常与六十年代李丽华版本相混淆,以至很多人都误认为李丽华是该版的主演,这点需要澄清。)

2、李丽华版电影《武则天》(1963)

上个世纪20年代出身梨园世家的李丽华曾经是第三届和第七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1963年在电影版《武则天》里成为了“荧幕武则天第一人”。

3、大陆电视剧《武则天》(1995)
刘晓庆饰演武则天。

4、港版《武则天》冯宝宝主演(1984)
主要演员:
武则天-冯宝宝饰

5、台湾版《一代女皇武则天》(1985)
武则天-潘迎紫

6、电视剧《大明宫词》(2000)
归亚蕾饰演武则天。

7、电视剧《无字碑歌》《谢瑶环》
斯琴高娃饰演武则天。

8、电视剧《至尊红颜》
贾静雯饰武则天

9、电视剧《护国良相狄仁杰〉

王姬饰武则天

10、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一、二、三部)

吕中饰武则天

11、《唐明皇》(1990) 

朱琳饰武则天

12、《镜花缘》(1997)

汪明荃饰武则天

13、《唐太宗李世民》(1993) 

孟蕾饰武则天   

14、《大唐情史》(2001) 

秦岚饰武则天

15、《天子寻龙》(2003)

罗冠兰饰武则天

16、《贞观之治》(2006)

张笛饰武则天  

17、《大唐儒将开漳圣王》(2007)

王思懿饰武则天

18、《美人天下》(2011) 

张庭饰武则天

19、《武则天秘史》(2011)

殷桃饰武则天 

20、《太平公主秘史》(2011)

刘雨欣饰武则天   

21、《太平公主秘史》(2011)

李湘饰武则天    

22、《梦回唐朝》(2011)

王力可饰武则天

相关杂录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有个天文师说,李氏江山会败给一个姓武的人手里。于是太宗屠杀武氏朝臣,却没想他身边的武媚娘会称帝。

相传感业寺时期,李治有次前往祭拜,看到武则天后便魂不守舍。当时,与萧淑妃争宠的王皇后,便趁此纳武则天为自己派系,跟萧淑妃对抗,最后两人皆亡于武则天之手。

武则天称帝后,亦有多名男宠。其中最出名者乃冯小宝(薛怀义),武则天后派他在洛阳东的白马寺出家,法名怀义,但仍与武则天私通。某年盂兰盆节,已逐渐失宠的怀义,为讨武则天注意,火烧明堂,火势蔓延整个洛阳。

武则天为了改革文化,创造了则天文字。部分的则天文字还传到日本、韩国,甚至成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

武则天究竟叫什么名字?

武则天武则天

按照现代人的习惯,难道她就姓“武”,名就叫“则天”不成?但这仔细一琢磨,也太不靠谱了。姓“武”,倒是没有问题的。但至于这名,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很多女子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嫁人之后,干脆就随丈夫的之姓,叫某某氏了,武则天怎么可能一出生,就取名“则天”呢?这也太大逆不道了吧,所以,仔细一 想,这武则天究竟叫什么名字,倒还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疑问。

其乳名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正是武则天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成了名人,才会令后人想要对有关她的历史之谜寻个明白。但她在早年的时候可不是什么显赫的人,再加上旧社会里妇女地位很低,因此史料对她的记载不详细,至于其乳名为何,自然就说法不一了。

有人说,武则天是母亲杨氏生的第二个孩子,姐姐叫了“大囡”,她就叫“二囡”,没有正式的名儿。但这种说法未免站不稳脚。武家是世代官宦人家,到了父亲武士彟这里,虽然最初时惨了点儿,但他后来经营木材生意“因致大富”,是个唐朝的成功人士。《册府元龟》载:武士彟“才器详敏,少有大节,及长,深沉多大略。每读书,见扶主立忠之事,未尝不三复研寻,尝以慷慨扬名为志”。可见这是个知书识字、抱负不小的儒商,不可能仅用“二囡”这个名儿就把女儿给打发了。

另有一种说法,武则天少年时父母曾给起乳名叫“华姑”。据史料记载,唐时湖南华荣县曾更名为荣县,就是为了回避女皇的名讳。这个名字是最不为人知的,但也许这个名字是最真实的。然而历史早已离我们远去,很多事情早已无法考证。

还有一种说法,据唐史演义之类的通俗小说杜撰,武则天14岁入宫后,唐太宗见她姿色超群,娇媚可爱,又送给她一个“媚娘”的昵称。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一文中有“狐狸偏能惑主”之说,这句话不仅源于“妲己祸国”的传说,恐怕也与“媚娘”的称谓有关。

其头衔称号

武则天生前加号甚多。除去武才人、武昭仪、皇后、天后、太后、皇太后这一类表示身份的名称之外,在登上帝位之后,这位传奇女性又给自己加了一连串富于神秘色彩的吉祥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等等。

武则天死后,中宗去掉她的帝号。至此,始有“则天”二字出现。其所以称“则天”,即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更因“则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义。到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但这种称谓并未从此流传开来。在长达千余年的封建时代里,所有史书都仍将武则天称做太后或天后。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近代对她的评价逐渐升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其自创名字

“曌”这个字,虽然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很多人应该对此字不陌生了。这就是武则天为自己自创的名字。据史书记载,在武则天称帝之前,薛怀义和东魏国寺僧法明曾献给她一部《大云经》,称武则天为弥勒佛降生,当主天下。适逢此时,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向她进献了12个新字。“曌”字就是其中之一,其音同“照”,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给芸芸众生带来了光明和幸福。正是隐喻武则天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弥勒佛,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

唐朝皇帝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世时间 年号 在位时间
德明帝(高祖追崇) 皋陶
先天太上皇(玄宗追崇) 李敬
唐圣祖(高祖追崇) 玄元帝 李耳 公元前462年公元前302年之后
兴圣帝(高祖追崇) 李暠 公元351年公元417年
唐献祖(高祖追崇) 宣帝 李熙
唐懿祖(高祖追崇) 光帝 李天锡
唐太祖(高祖追崇) 景帝 李虎
唐世祖(高祖追崇) 元帝 李昞 ?—公元573年
唐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初谥大武皇帝)(曾谥神尧皇帝)(光孝帝) 李渊 公元566年—公元635年 武德 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唐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初谥文帝)(曾谥文武圣皇帝)(广孝帝) 李世民 公元599年—公元649年 贞观 公元627年—公元649年
唐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初谥天皇大帝)(弘孝帝) 李治 公元628年—公元683年 永徽 公元650年—公元655年
显庆 公元656年—公元661年
龙朔 公元661年—公元663年
麟德 公元664年—公元665年
乾封 公元666年—公元668年
总章 公元668年—公元670年
咸亨 公元668年—公元674年
上元 公元674年—公元676年
仪凤 公元676年—公元679年
调露 公元679年—公元680年
永隆 公元680年—公元681年
开耀 公元681年—公元682年
永淳 公元682年—公元683年
弘道 公元683年
唐义宗(高宗追崇) 孝敬帝 李弘 公元652年公元675年
唐中宗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昭孝帝) 李显 公元656年—公元710年 嗣圣 公元684年正月—公元684年二月
唐睿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初谥大圣贞皇帝)(兴孝帝) 李旦 文明 684年二月—684年九月
光宅 公元684年—公元688年
永昌 公元689年正月—公元689年十一月
载初 公元689年—公元690年
武周 武则天(690年-705年)
唐中宗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初谥孝和皇帝) (昭孝帝) 李显 公元656年—公元710年 景龙 公元707年—公元710年
少帝 (殇帝) 李重茂 公元695年—公元714年 唐隆 公元710年
唐睿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初谥大圣贞皇帝) (兴孝帝) 李旦 公元662年—公元716年 景云 公元710年—公元711年
太极 公元712年
延和 公元712年
让帝(唐玄宗追崇) 李宪 公元679年—公元741年
唐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明孝帝) 李隆基 公元685年—公元762年 先天 公元712年—公元713年
开元 公元713年—公元741年
天宝 公元742年—公元756年
奉天皇帝 (唐肃宗追崇) 李琮 ?—公元752年
唐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宣孝帝) 李亨 公元711年—公元762年 至德 公元756年—公元758年
乾元 公元758年—公元760年
上元 公元760年—公元761年
公元761年—公元762年
承天皇帝 (唐代宗追崇) 李倓 ?—757年
唐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孝武帝) 李豫 公元726年—公元779年 宝应 公元762年—公元763年
广德 公元763年—公元764年
永泰 公元765年—公元766年
大历 公元766年—公元779年
广武王 李承宏 公元763年
唐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孝文帝) 李适 公元742年—公元805年 建中 公元780年—公元783年
兴元 公元784年
贞元 公元785年—公元805年
唐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安孝帝) 李诵 公元761年—公元806年 永贞 公元805年
唐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神孝帝) 李纯 公元778年—公元820年 元和 公元806年—公元820年
唐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文惠孝帝) 李恒 公元795年—公元824年 长庆 公元821年—公元824年
唐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愍孝帝) 李湛 公元809年—公元826年 宝历 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唐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献孝帝) 李昂 公元809年—公元840年 宝历 公元826年
大和 公元827年—公元835年
开成 公元836年—公元840年
唐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肃孝帝) 李炎 公元814年—公元846年 会昌 公元841年—公元846年
唐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一称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献文孝帝) (大孝帝) 李忱 公元810年—公元859年 大中 公元847年—公元859年
唐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恭惠孝帝) 李漼 公元833年—公元873年 大中 公元859年
咸通 公元860年—公元873年
唐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定孝帝) 李儇 公元862年—公元888年 咸通 公元873年—公元874年
乾符 公元874年—公元879年
广明 公元880年—公元881年
中和 公元881年—公元885年
光启 公元885年—公元888年
文德 公元888年
唐昭宗(唐襄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恭灵庄闵孝皇帝 (景文孝帝) 李晔 公元867年—公元904年 龙纪 公元889年
大顺 公元890年—公元891年
景福 公元892年—公元893年
乾宁 公元894年—公元898年
光化 公元898年—公元901年
天复 公元901年—公元904年
天祐 公元904年
唐哀宗(一说唐景宗)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哀帝) (哀孝皇帝) (后唐明宗追崇) 李柷 公元892年—公元908年 天祐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