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唐玄宗(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简称唐明皇)李隆基(685年——762年),汉族,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窦皇后(窦德妃)。玄宗个人素质优秀,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
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
710年7月21日(景龙四年六月二十日),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女)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与安乐公主等,拥其父唐睿宗李旦复位,被其父立为太子。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
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基本资料
姓名 李隆基
庙号 玄宗
谥号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陵墓 泰陵
泰陵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峦起伏,逶迤蜿蜒。唐玄宗泰陵它也是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
泰陵陵园宽广辽阔,封内三十八公里,下宫去陵,二点五公里,其布局似京师长安,分内外两城,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分别为青龙门(又名东华门)、白虎门(又名西华门)、朱雀门、玄武门。墙四角建有角阙。陵内还建有献殿、下宫、阙楼及陵署等。
政权 大唐
在世 685年-762年
在位 712年-756年
年号 先天:712年八月-713年十一月
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
天宝:742年-756年七月
人物简介
唐玄宗(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简称唐明皇)李隆基(685年——762年),汉族,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窦皇后(窦德妃)。玄宗个人素质优秀,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
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
710年7月21日(景龙四年六月二十日),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女)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与安乐公主等,拥其父唐睿宗李旦复位,被其父立为太子。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
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人物生平
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神龙元年(705)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李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李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唐代进入了开元至天宝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
玄宗早年英明果断。他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擢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开元四年(716)姚崇罢相以后,玄宗又重用宰相宋。在姚、宋执政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富庶。此后玄宗所用诸相张嘉贞、张说、韩休及张九龄等亦堪称贤良,各有所长。玄宗在开元初年提倡节俭、毁乘舆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间铸佛像写经,选京官有才识者为地方都督、刺史;以后又在行政、财政、军事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逃亡日多,社会政治危机也已经伏下。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直逼长安。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六月急忙率从官及杨贵妃等离长安西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军情始定。此后,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李隆基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至德二载,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自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玄宗晚年忧郁寡欢,去世后,葬于泰陵。
开元盛世
相关数据
7000万
这是唐玄宗统治的天宝(742-755)年间全国人口数。官方留下的天宝十三载(754)全国人户约962万户、人口约5288万口,学者们综合各方面史料推测,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全国实际人户超过一千三四百万户,实际人口超过7000万。
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口是多少呢?8世纪的时候,东法兰克福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是200-300万。而直到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口才5000万至6000万。北非的人口是300万。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唐玄宗时期人口繁盛,反映了当时中国总的经济实力是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6.6亿亩
这是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70余国
这是《唐六典》列举的开元时期前来朝贡的蕃国数。这些蕃国,从东亚的日本、朝鲜到东南亚地区的诸国,从今日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到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都对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种朝贡的政治关系。开元时代,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成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与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亚洲各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络绎于途。前不久在西安发现了井真成的墓志,这位日本国的留学生就是开元年间来华学习的,还有与李白结下深厚友谊的晁衡,也是一位日本留唐学生。不少外国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任职。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真正创建人慧能和尚,在玄宗即位那年圆寂,此后,在玄宗统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禅宗迅速兴起,儒佛道合流成为历史的潮流,玄宗就曾亲自为《孝经》、《老子》 、《金刚经》作注。所谓三夷教,即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在华得到传播。正是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使唐朝在社会风气上显得雍容大度,李白充满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
53915卷
这是开元年间整理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数。玄宗时代,唐朝的文教事业也有很大发展。今天我们所常说的四部(四库)图书分类,正式被国家官方图书馆所采纳,就是在唐代。“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都主要生活在这个时代。举几件文化建设上的典型事例。第一件事,唐玄宗曾组织鸿儒硕学,在集贤书院校雠四部图书;第二件事,开元二十年编订《大唐开元礼》,是最完备的礼制建设,稍候不久又完成《大唐六典》的编纂,是最完备的行政法典性质的文件;第三件事,大力提倡教育,广泛设立公私学校。开元二十一年(733)五月敕:“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唐会要》卷35《学校》)开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县,每乡都要设置学校一所,以教授学生。这样推行政教的结果是:“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可以说教化大兴!
音乐才能
李隆基酷爱音乐。6岁能歌舞,显露出音乐资质。少年时在府中自蓄散乐一部以自娱。他精于多种乐器演奏,如琵琶、横笛等,羯鼓的演奏技艺尤为高超。他对唐代的音乐制度做了多次重大改革,调整了原九部乐、十部乐为坐、立部伎,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提高;他设立梨园(当时的音乐学校,他自己亲自当校长),扩充教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艺人;吸收和容纳外来音乐,提倡俗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唐乐气派。
在8世纪上半叶,就世界音乐范围而言,李隆基堪称是一位少有的作曲大师。唐南卓《羯鼓录》曾说他“若制作曲词,随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皆应散声,皆中点拍”。他一生中参与创作的音乐作品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器乐独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的政治生涯和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面貌。其作品均已亡佚无存。根据史料记载,这些作品大都是他在710年以后创作完成的,正是盛唐到中唐转折时期。
李隆基即位前所作《还京乐》、《夜半乐》,是为了纪念他所主持的诛杀韦、武朋党集团的宫廷政变而作的。他即位后,任用得人,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世局面,并创作和改编了为数不少的宣扬君权神授、歌颂文治武功和太平盛世的音乐作品,如《圣寿乐》、《小破阵乐》、《光圣乐》、《文成乐》等等。李隆基长于“法曲”风格,喜欢采用“游仙”题材,他本人参与创作、改编的有《霓裳羽衣》、《凌波曲》、《紫云回》等。艺术上,历代多有赞赏之词。在李隆基的音乐创作中,占比重较大的要推羯鼓曲。羯鼓原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隋时传入中原。由于李隆基对羯鼓的特殊喜好,视其为八音领袖,故多为之谱曲,如《春光好》、《秋风高》等,多被载入史册。
李隆基晚期多思念之作。被后世称道的追忆马嵬坡之行的《雨霖铃》,怀念贤相张九龄的《谪仙怨》(也有说法,说是为思念杨贵妃所作),史料中或指其为玄宗自制,或谓乐工奉命而作,都与李隆基主持有关。
功绩
任用贤能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改革吏治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发展经济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
提倡文教对外军事而他亦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统治异族与巩固边防的措施。
后世评价
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唐玄宗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1)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姚崇,宋王景做宰相,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4)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持续8年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使唐朝由盛转衰,从此唐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5)唐玄宗为唐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他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重要历史人物。
家庭
后妃
有皇后封号者
王皇后
武惠妃(追赠贞顺皇后)
杨贵嬪(追赠元献皇后,肃宗李亨生母)
其他嬪妃
杨贵妃
赵丽妃
刘华妃
江梅妃(部份学者认為是传说人物)
钱妃
皇甫德仪(追封淑妃)
武贤仪
郭顺仪
董芳仪
柳婕妤
高婕妤
刘才人
阎才人
陈才人
郑才人
高才人
常才人
钟美人
卢美人
王美人
杜美人
曹野那姬
子女
子
奉天皇帝(靖德太子,郯王)李棕(母刘华妃)
废太子(郢王)李瑛(母赵丽妃)
唐肃宗 李亨(母杨贵嬪)
棣王李琰(母钱妃)
鄂王李瑶(母皇甫德仪)
靖恭太子(甄王)李琬(母刘华妃)
光王李据(母刘才人)
夏悼王李一(母武惠妃)
仪王李璲(母刘华妃)
潁王李璬(母高婕妤)
怀哀王李敏(母武惠妃)
永王李璘(母郭顺仪)
寿王李瑁(母武惠妃)
延王李吩(母柳婕妤)
盛王李琦(母武惠妃)
济王李环(母钟美人)
信王李皇(母卢美人)
义王李玼(母阎才人)
陈王李珪(母王美人)
丰王李拱(母陈才人)
恒王李填(母郑才人)
凉王李璿(母武贤仪)
汴哀王李璥(母武贤仪)
另有七人早夭,母亲名氏与地位失传。
女
唐玄宗共有29位女儿:
永穆公主(母柳婕妤,下嫁王繇)
常芬公主(下嫁张去奢)
孝昌公主(夭折)
唐昌公主(下嫁薛锈)
灵昌公主(夭折)
常山公主(下嫁薛谭,又嫁窦泽)
万安公主(天宝年间出家做道士)
上仙公主(母武惠妃,夭折)
怀思公主(号登真,夭折)
晋国公主(先封为高都公主,下嫁崔惠童)
新昌公主(下嫁萧衡)
临晋公主(母皇甫德仪,下嫁郑潜曜)
卫国公主(先封为建平公主,下嫁豆卢建,又嫁杨说)
真阳公主(下嫁源清,又嫁苏震)
信成公主(下嫁独孤明)
楚国公主(先封为寿春公主,下嫁吴澄江)
普康公主(夭折,疑為唐懿宗女,资料误记於玄宗女之下。)[4]
昌乐公主(母高才人,下嫁窦锷)
永寧公主(下嫁裴齐丘)
宋国公主(先封为平昌公主,下嫁温西华,又嫁杨徽)
齐国公主(母杨贵嬪,先封为兴信公主,又封为宁亲公主,下嫁张垍,又嫁裴颍,末嫁杨敷)
咸宜公主(母贞顺皇后,下嫁杨洄,又嫁崔嵩)
宜春公主(夭折)
广宁公主(母董芳仪,下嫁程昌胤,又嫁苏克贞)
万春公主(母杜美人,下嫁杨朏,又嫁杨锜)
太华公主(母贞顺皇后,下嫁杨锜)
寿光公主(下嫁郭液)
乐城公主(下嫁薛履谦)
新平公主(母常才人,下嫁裴玲,又嫁姜庆初)
寿安公主(名「虫娘」,母曹野那姬,下嫁苏发)
唐朝君主陵墓
君主 | 陵墓 | 地点 |
唐献祖 | 建初陵 | 河北省隆尧县魏家庄 |
唐懿祖 | 启运陵 | 河北省隆尧县魏家庄 |
唐太祖 | 永康陵 |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 |
唐世祖 | 兴宁陵 |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 |
唐高祖 | 献陵[唐] | 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 |
唐太宗 | 昭陵 | 陕西省醴泉县九嵕山 |
唐高宗 | 乾陵 | 陕西省乾县梁山 |
唐义宗 | 恭陵 | 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 |
唐中宗 | 定陵[唐] | 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 |
唐睿宗 | 桥陵 | 陕西省蒲城县 |
唐让帝 | 惠陵[唐] | 陕西省蒲城县三合村 |
唐玄宗 | 泰陵[唐] | 陕西省蒲城县金粟山 |
唐奉天帝 | 齐陵 | 陕西省临潼新丰 |
唐肃宗 | 建陵[唐] | 陕西省醴泉县武将山 |
唐承天帝 | 顺陵 | |
唐代宗 | 元陵 | 陕西省富平县檀山 |
唐德宗 | 崇陵 | 陕西省泾阳县嵯峨山 |
唐顺宗 | 丰陵 | 陕西省富平县 |
唐宪宗 | 景陵[唐] | 陕西省蒲城县金炽山 |
唐穆宗 | 光陵 | 陕西省蒲城县 |
唐敬宗 | 庄陵 | 陕西省三原县 |
唐文宗 | 章陵 | 陕西省蒲城县天乳山 |
唐武宗 | 端陵 | 陕西省三原县腾张村 |
唐宣宗 | 贞陵 | 陕西省泾阳仲山 |
唐懿宗 | 简陵 | 陕西省富平县紫金山 |
唐僖宗 | 靖陵 | 陕西省乾县鸡子堆 |
唐昭宗 | 温陵 | 河南省偃师市 |
唐景宗 | 和陵 | 山东省荷泽市 |
唐朝皇帝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世时间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 德明帝(高祖追崇) | 皋陶 | — | — | — |
— | 先天太上皇(玄宗追崇) | 李敬 | — | — | — |
唐圣祖(高祖追崇) | 玄元帝 | 李耳 | 公元前462年—公元前302年之后 | — | — |
— | 兴圣帝(高祖追崇) | 李暠 | 公元351年—公元417年 | — | — |
唐献祖(高祖追崇) | 宣帝 | 李熙 | — | — | — |
唐懿祖(高祖追崇) | 光帝 | 李天锡 | — | — | — |
唐太祖(高祖追崇) | 景帝 | 李虎 | — | — | — |
唐世祖(高祖追崇) | 元帝 | 李昞 | ?—公元573年 | — | — |
唐高祖 |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初谥大武皇帝)(曾谥神尧皇帝)(光孝帝) | 李渊 | 公元566年—公元635年 | 武德 | 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
唐太宗 |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初谥文帝)(曾谥文武圣皇帝)(广孝帝) | 李世民 | 公元599年—公元649年 | 贞观 | 公元627年—公元649年 |
唐高宗 |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初谥天皇大帝)(弘孝帝) | 李治 | 公元628年—公元683年 | 永徽 | 公元650年—公元655年 |
显庆 | 公元656年—公元661年 | ||||
龙朔 | 公元661年—公元663年 | ||||
麟德 | 公元664年—公元665年 | ||||
乾封 | 公元666年—公元668年 | ||||
总章 | 公元668年—公元670年 | ||||
咸亨 | 公元668年—公元674年 | ||||
上元 | 公元674年—公元676年 | ||||
仪凤 | 公元676年—公元679年 | ||||
调露 | 公元679年—公元680年 | ||||
永隆 | 公元680年—公元681年 | ||||
开耀 | 公元681年—公元682年 | ||||
永淳 | 公元682年—公元683年 | ||||
弘道 | 公元683年 | ||||
唐义宗(高宗追崇) | 孝敬帝 | 李弘 | 公元652年—公元675年 | — | — |
唐中宗 |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昭孝帝) | 李显 | 公元656年—公元710年 | 嗣圣 | 公元684年正月—公元684年二月 |
唐睿宗 |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初谥大圣贞皇帝)(兴孝帝) | 李旦 | 文明 | 684年二月—684年九月 | |
光宅 | 公元684年—公元688年 | ||||
永昌 | 公元689年正月—公元689年十一月 | ||||
载初 | 公元689年—公元690年 | ||||
武周 武则天(690年-705年) | |||||
唐中宗 |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初谥孝和皇帝) (昭孝帝) | 李显 | 公元656年—公元710年 | 景龙 | 公元707年—公元710年 |
— | 少帝 (殇帝) | 李重茂 | 公元695年—公元714年 | 唐隆 | 公元710年 |
唐睿宗 |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初谥大圣贞皇帝) (兴孝帝) | 李旦 | 公元662年—公元716年 | 景云 | 公元710年—公元711年 |
太极 | 公元712年 | ||||
延和 | 公元712年 | ||||
— | 让帝(唐玄宗追崇) | 李宪 | 公元679年—公元741年 | — | — |
唐玄宗 |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明孝帝) | 李隆基 | 公元685年—公元762年 | 先天 | 公元712年—公元713年 |
开元 | 公元713年—公元741年 | ||||
天宝 | 公元742年—公元756年 | ||||
— | 奉天皇帝 (唐肃宗追崇) | 李琮 | ?—公元752年 | — | — |
唐肃宗 |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宣孝帝) | 李亨 | 公元711年—公元762年 | 至德 | 公元756年—公元758年 |
乾元 | 公元758年—公元760年 | ||||
上元 | 公元760年—公元761年 | ||||
— | 公元761年—公元762年 | ||||
— | 承天皇帝 (唐代宗追崇) | 李倓 | ?—757年 | — | — |
唐代宗 | 睿文孝武皇帝 (孝武帝) | 李豫 | 公元726年—公元779年 | 宝应 | 公元762年—公元763年 |
广德 | 公元763年—公元764年 | ||||
永泰 | 公元765年—公元766年 | ||||
大历 | 公元766年—公元779年 | ||||
— | 广武王 | 李承宏 | — | 公元763年 | |
唐德宗 | 神武孝文皇帝 (孝文帝) | 李适 | 公元742年—公元805年 | 建中 | 公元780年—公元783年 |
兴元 | 公元784年 | ||||
贞元 | 公元785年—公元805年 | ||||
唐顺宗 |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安孝帝) | 李诵 | 公元761年—公元806年 | 永贞 | 公元805年 |
唐宪宗 |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神孝帝) | 李纯 | 公元778年—公元820年 | 元和 | 公元806年—公元820年 |
唐穆宗 | 睿圣文惠孝皇帝 (文惠孝帝) | 李恒 | 公元795年—公元824年 | 长庆 | 公元821年—公元824年 |
唐敬宗 | 睿武昭愍孝皇帝 (愍孝帝) | 李湛 | 公元809年—公元826年 | 宝历 | 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
唐文宗 | 元圣昭献孝皇帝 (献孝帝) | 李昂 | 公元809年—公元840年 | 宝历 | 公元826年 |
大和 | 公元827年—公元835年 | ||||
开成 | 公元836年—公元840年 | ||||
唐武宗 | 至道昭肃孝皇帝 (肃孝帝) | 李炎 | 公元814年—公元846年 | 会昌 | 公元841年—公元846年 |
唐宣宗 | 圣武献文孝皇帝 (一称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献文孝帝) (大孝帝) | 李忱 | 公元810年—公元859年 | 大中 | 公元847年—公元859年 |
唐懿宗 | 昭圣恭惠孝皇帝 (恭惠孝帝) | 李漼 | 公元833年—公元873年 | 大中 | 公元859年 |
咸通 | 公元860年—公元873年 | ||||
唐僖宗 | 惠圣恭定孝皇帝 (定孝帝) | 李儇 | 公元862年—公元888年 | 咸通 | 公元873年—公元874年 |
乾符 | 公元874年—公元879年 | ||||
广明 | 公元880年—公元881年 | ||||
中和 | 公元881年—公元885年 | ||||
光启 | 公元885年—公元888年 | ||||
文德 | 公元888年 | ||||
唐昭宗(唐襄宗) | 圣穆景文孝皇帝恭灵庄闵孝皇帝 (景文孝帝) | 李晔 | 公元867年—公元904年 | 龙纪 | 公元889年 |
大顺 | 公元890年—公元891年 | ||||
景福 | 公元892年—公元893年 | ||||
乾宁 | 公元894年—公元898年 | ||||
光化 | 公元898年—公元901年 | ||||
天复 | 公元901年—公元904年 | ||||
天祐 | 公元904年 | ||||
唐哀宗(一说唐景宗) |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哀帝) (哀孝皇帝) (后唐明宗追崇) | 李柷 | 公元892年—公元908年 | 天祐 |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
中国历史上的15位太上皇
太上皇帝的分布,北朝五人、唐朝四人、南宋四人、明朝一人、清朝一人,总计15人。这在中国历史上332个皇帝中,毕竟是少数。但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却值得研究者重视。 | |||||
吕光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帝。 | ||||
拓跋弘 | 北朝时期,后魏献文帝拓跋弘,12岁即帝位。 | ||||
高湛 | 北齐武成帝高湛于大宁元年(公元561年)即皇帝位。 | ||||
高纬 | 北齐后主高纬,隆化二年(公元577年),21岁。自晋阳战败回邺,以周师渐逼,乃传位年仅八岁的太子高恒,改隆化二年为承光元年,尊后主为“太上皇帝”。 | ||||
宇文贇 | 北周宣帝宇文贇,大象元年(公元579年),21岁,传位给年方七岁的皇太子衍于是,自称“天元皇帝”,所居称天台,皇帝衍称正阳宫。朝廷政事,乃由宣帝宇文贇处分,翌年死。 | ||||
李渊 |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兴唐代隋,即皇帝位于长安太极殿。 | ||||
李旦 |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李旦传位于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狱,并自决之,其处分事称诰、令。皇帝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曰予,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并令决之。其处分事称制、敕《旧唐书》卷7《睿宗纪》。 | ||||
李隆基 |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玄宗入御宣政殿,授肃宗传国受命宝及符册,号曰“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肃宗又上玄宗尊号曰“圣皇帝”。 | ||||
李诵 | 唐顺宗李诵,是唐德宗长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以皇太子身份即皇帝位。但自即位后,积疾不复,乃立广陵王李纯为皇太子,下诏令皇太子全权处理军国政事。 | ||||
赵佶 | 宋徽宗赵佶在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以金兵之逼,先命皇太子赵桓为开封牧。旋又下诏“内禅”;令皇太子即皇帝位,自称道君皇帝。 | ||||
赵构 | 至淳熙十四年(1187 年),高宗死,终年81岁,凡为太上皇帝者24年,孝宗行三年之丧。 | ||||
赵眘 | 宋孝宗赵眘在淳熙十五年(1188年)四月,因为高宗服丧,下诏自今御内殿,令皇太子赵惇侍立。明年二月,下诏传位太子。 | ||||
赵惇 | 宋光宗赵惇自绍熙四年(1193年)七月以后,因病不能朝重华宫。明年孝宗疾甚,光宗仍不能朝。孝宗死后,亦不能过宫行丧,乃立子嘉王赵扩为皇太子。赵汝愚密请太皇太后,于禫祭日命皇太子即位,尊光宗为太上皇。 | ||||
朱祁镇 | 明英宗朱祁镇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的“土木之变“中,被瓦剌部也先所俘。皇太后命立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明史》卷10《英宗前纪》。命英宗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后议者谓时方多难,宜立长君。皇太后也遣太监金英传旨,郕王宜早成大位。九月,郕王朱祁钰即帝位,是为景帝。景帝“ 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 ||||
弘历 |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举行授受大典,太子侍乾隆皇帝诣奉先殿堂子行礼,遣官祭太庙后殿。乾隆皇帝御太和殿,亲自将皇帝宝授予太子颙琰,太子跪受宝,即位受贺,是为清仁宗,即嘉庆皇帝。嘉庆帝奉太上传位诏书,颁行天下,尊乾隆皇帝为“太上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