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涛
山涛
山涛:(205—283):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竹林七贤”之一,西晋大臣。好老庄之学,与嵇康、阮籍等结交。年四十始出仕,官至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领吏部10余年。选用官吏,皆亲作评论,以供皇帝选择,时称《山公启事》。太康四年(283)卒,年七十九岁。卒,谥曰康。涛著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作五卷。此依《隋书志》)《山公启事》三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基本资料

山涛晋代吏部尚书之山涛
姓名:山涛

籍贯: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描述:晋代吏部尚书,为“竹林七贤”之一

子女:山涛有五子——山该、山淳、山允、山谟、山简(山简之子为山遐 ,遐字彦林,为余姚令。)

生平概述

据载,山涛祖本父曜,山涛之父山曜(宛句令)的姑姑山氏夫人为魏粟邑令张先生张汪之妻。山氏夫人的姑娘张春华为司马懿的正室夫人,后尊为晋宣穆皇后,是司马师、司马昭的亲生母亲。

山涛竹林七贤之长——山涛
山涛,晋代吏部尚书,为“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据河南省武陟县大虹桥乡网站资料,大虹桥乡是山涛出生地,不知详否)人。早孤,家贫。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王戎曾称涛为“璞玉浑金,人莫知其器武帝时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 

 山涛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为人小心谨慎,山涛在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投靠司马氏,仕途平步青云,生活非常节俭。山涛推荐好朋友嵇康来洛阳做官,没料到嵇康

山涛画像山涛画像

不但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奇文,称“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不可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然而,嵇康在刑场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山涛,留言道“巨源在,汝不孤矣”。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山涛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

早前,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锺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洪量山涛

嵇康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千古流芳,不熟知历史的,多会据此误认为山涛是趋炎附势之徒,冤哉!

在司马氏集团的高压政策下,嵇康不屈而亡,阮籍借酒佯狂,向秀屈降求活,为什么与他们同林为友的山涛能心甘情愿受命于司马氏,并最终功成身退呢?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山涛识时务:山涛身历三朝,经历了两次朝代更替,他所看到的司马氏夺权方式与曹魏篡汉如出一辙,于他而言,曹魏与司马氏已无孰优孰劣可言,且山涛又与司马懿夫人张氏为表亲,即与司马懿有姻亲,这种亲戚关系,势必影响到他与司马氏的亲近程度。二是山涛为人心胸大度,有气量。

山涛因山涛司马炎被立为太子
山涛在复杂的政治关系中能最终得以善终,也与他识时务、有洪量不无关系。司马炎能立为太子,是缘于山涛的一句“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由是,司马炎对山涛自然心存感激。与山涛同朝为官、容不得嵇康、看不惯阮籍的钟会,当时与一个叫裴秀的同事居势争权,山涛也能“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可见山涛若不是气量大,就是城府深。

山涛为布衣时家贫,及至后来贵为吏部尚书,仍然是“贞慎俭约”“而无嫔媵”。山涛在任职中更是认真负责,事必躬行,选用官吏,皆亲作评论,当时号为“山公启事”。凡是他举荐的人才没有不适当的,凡是他所品评的,后来证明都和他说的一致。晋武帝司马炎常常因此赏赐他,但是每次赏给他的东西又很少。与山涛同朝为官的谢安就觉得奇怪——对这么大功劳的官员,皇帝的赏赐为什么总是那么小气?谢玄就说:“想必是受赏的人要求不高,赏他的人就忘了给他的赏赐太少。”这与现在一些在其位不谋其政、无政绩强编政绩、敛了财就包二奶的“人民公仆”相较,山涛可真是他们的榜样了。

七贤之一的王戎善识人,他曾称山涛为“璞玉浑金,人莫知其器”,即夸山涛像“像璞玉浑金,气量深不可测”。

据《世说新语》载,山涛和嵇康、阮籍见了一面,彼此就意气相投成了好友,山涛后来曾对妻子说:“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有一天,嵇、阮二人来山涛家做客,留宿。山涛的妻子偷偷在窗外观察二人行为举止,被二人仪表谈吐吸引,一直看到天亮。她对山涛说:“您的才气远不如他们,只是凭着见识肚量才彼此为友。”也可见山涛的见识和气量确有不凡。

山涛山涛

山涛要升迁时,推荐好友嵇康来洛阳接任吏部尚书一职,嵇康不但不领情,还为此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书》,批评山涛妄为朋友,竟不能明识自己的志愿,列举种种不出仕的理由,并称自己“志气所托,不可夺也”,最后宣称与山涛“以为别”——断交了!然而,嵇康在临刑前却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可见嵇康深识山涛为人气度,两人虽然政治立场不同,然而友情却不会因此割断。

嵇康被杀后,山涛对他十岁的儿子嵇绍照顾有加。嵇绍曾向山涛请教自己是出仕呢还是隐退,山涛说:“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天地四时还有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山涛对嵇绍的点拨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山涛“父子罪不相及”的举荐下,司马炎准其举荐,命嵇绍出任秘书丞,“鹤立鸡群”的嵇绍就这样出仕了。后来,嵇绍为保晋惠帝血洒皇袍,忠义之举名垂千古。

悬丝尚书

山涛“悬丝尚书”——山涛

晋山涛为“竹林七贤”之一,为官三十余年,宠辱不惊,始终以清廉简约安身立命,从不收受他人的礼物。他担任吏部尚书时,前来请托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但无一不被他当面拒绝,灰溜溜地离去。县令袁毅心生一计,趁山涛不在,偷偷地给山涛家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回家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得命令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

后来,袁毅劣迹败露,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虽已为虫蛀食,但尘埃封印如故,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送了他一个雅号——“悬丝尚书”。

功成身退

山涛让人感到好奇的还有一件事,就是他高官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上书请求归隐。《列传》中,从五十多岁起,山涛前后请求辞官的记载有六七次至多;有时候,一次就会连续上几十封表疏;大多时候,皇帝都亲自在山涛的请示上批示不准,不仅不准,还会写下长长的词意恳切的回信,表示对这位老臣的器重与难舍。

山涛功成身退之山涛
最终,在太康四年,以七十九岁高龄辞世。看山涛的上书,讲的都是自己老病体衰,不堪重任;又说天下已治,自己留下来会堵塞仕界等等。山涛讲的是官话,但辞官归隐之心,一定是真诚的。因为他不贪财富,直到去世时,家中仅有十来间破房子;他不需要名分,已经是四海动听了;他也不再想恋栈,所有的政事都按照自己的心愿尽力而为了;他也不怕皇帝恩浅易变,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让皇帝嫉恨的。所以,这时候的山涛,应该很多次的想起竹林的日子。那是一份真正的逍遥啊,尤其以当下的身份,重温难在的旧梦。

旧梦难续。而且,这段旧梦,其实也不完全是山涛一人之梦。当初七贤相聚,竹林清谈,篁中低语,不会一点也不涉及红尘世事。即使口中不言,心中,会不会有着一样的块垒呢?才学在身而奇志在心,谁想终老竹林?于是,七贤之中,山涛,选择了一条并不容易的道路。几十年过去了,逝者已矣,山涛,老眼回望,其中长短是非,更与何人说?

人物评价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他之加入竹林名士,是以其风神气度。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对他的评论是:“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也就是说,他给人一种质素深广的印象。而大器度,正是其时名士之一种风度。虽然山涛与嵇康、阮籍情意甚笃,但是志趣其实并不相同,这从他举嵇康自代以至引出嵇康与之绝交一事,即可说明。他走的是另一条入仕的道路。  

山涛《与山巨源绝交书》作者——嵇康

山涛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他谨慎小心地接近权力。在曹氏与司马氏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山涛看出事变即,“遂隐身不交世务”。这之前他做的是曹爽的官,而曹爽将败,故隐退避嫌。但当大局已定,司马氏掌权的局面已经形成时,他便出来。山涛与司马氏是很近的姻亲,靠着这层关系,他去见司马师。司马师知道他的用意与抱负,便对他说:“吕望欲仕邪?”于是,“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郎中。久之,拜赵相,迁尚书吏部郎。”开始做的当然都是小官,到了任尚书吏部郎的时候,山涛的仕途便一帆风顺了。 

嵇康曾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后人因此对山涛颇多鄙夷。虽然山涛并不像嵇康那样是非分明,刚直峻急,但也只是行不违俗而已。譬如他也饮酒,但有一定限度,至八斗而止,与其他人的狂饮至于大醉不同。山涛生活俭约,为时论所崇仰。他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他告诉嵇绍说:“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可见他二十年未忘旧友。  

 山氏名人,惟山涛最为有名,名望、地位、学术和事迹莫出其右者。


竹林七贤之山涛

  

最早知悉山涛,是因为读了嵇康那篇大气磅礴、尽人皆知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在这文章中,嵇康表明了自己的厌恶仕禄,不愿与世合流的立场。也是因为这篇文章,使得在人们眼中的山涛,似乎是站在名士的对立面,对他颇有微词。认为他是“竹林七贤”中的叛徒。直到最近读了《晋书》中的《山涛传》和《世说新语》里关于介绍他的一些文章,才对他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陕西)人。山涛很小就失去父亲,家贫,却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他和嵇康、吕安等人很要好,后来又遇到阮籍,就结交成竹林贤士,情投意合。嵇康后来犯了罪,临刑前,对他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了。”山涛对待嵇绍视同己出,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嵇康去世20年后,山涛顶着重重压力,举荐嵇绍任秘书丞,并毫无保留向他传授为官之道。有一天嵇绍问山公进退的道理,山涛说:"我替你想了很久了,天地四季,还有消长变化,更何况是人呢?" 山涛真可谓把嵇绍“扶上马又送一程”,没有辜负嵇康的“托孤”之情。后来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敌人射矢如雨,嵇绍中箭死于皇帝身旁,血溅御衣。事后,晋惠帝为了纪念嵇绍舍不得让人洗去御袍上的血迹。历史往往和人开玩笑,当初嵇康为司马氏所杀,其子嵇绍却为了保护司马氏血洒疆场,不知嵇康如果九泉之下有灵的话,将要做何感想呢?   

山涛在竹林七贤中年龄最长。他出仕却很晚,年届四十,才做了郡主簿。被荐举为孝廉,后州里提拔他为河南从事。山涛第一次做官大约在正始六年(公元246年)左右,初次入仕时间极短,没做多久就弃官逃走了。到了248年就开始同嵇康、阮籍同做竹林之游。短短的几年隐居生活后,山涛开始了第二次入仕。   

司马懿夺取政权后,因为司马懿的夫人张皇后的母亲山氏是山涛的表姑的缘故,他第二次应召入仕。在他此后三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他权高位重,深受司马家族的倚重,但他并没有像当时石崇、王恺那样,敛财斗富,生活奢靡。而是雅操清明。殚精竭虑为朝廷选拔人才。山涛两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有十余年,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就先拟定几个人,看皇帝意中倾向谁,他再公开启奏,按照皇帝的心意把他所想的作为先考虑的对象。所以有时皇帝所用的人,并不是最佳推荐者,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好恶任意选人。有人在皇帝面前攻击诬陷山涛,所以皇帝亲手给山涛写信告诫他:“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涛依旧我行我素,《世说新语》记载:山司徒(涛)前前后后选拔的官吏,几乎遍及文武百官。凡是经过他考察的官吏,都和他说的一样。只有任用陆亮是皇上下诏用的,当时山司徒的意见和皇上不同,力争皇帝也不从。陆亮不久也因为受贿被撤职了。 由于山涛任人唯贤,大公无私,所以在朝中享有很高威望,年过七十,还掌管选拔官吏的重任。   在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社会风气也日渐式微,官吏们贪赃枉法、贿赂公卿现象比比皆是。但山涛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当初,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一百斤丝,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被追究。山涛就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他身居宦海,却淡泊名利,晋武帝每次赏赐给山涛的东西总是不多,谢安拿这件事问家里的晚辈,谢玄回答:"大概是想要的不多,所以给的人就给他少了。” 在当时政治风气下,能做到这一点,山涛的确难能可贵。   

山涛还敢于直言,不唯上。咸熙初年,山涛被封为相国左长吏。当时因为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晋帝就叫太子前往拜谒。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平时也看重司马攸,曾对裴秀说:“大将军(司马师)开创基业还末完成,我不过是接随其后罢了,所以要立司马攸,将来好归功于兄长,你看如何?”裴秀认为不能这样做。司马昭又问山涛,山涛回答:“废弃年纪大的而立年纪小的,违背礼制,不吉祥。(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一定要依循古制。”于是,太子的位置才确定下来。后来太子亲自去拜谢山涛。羊祜执政时,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因此不合朝迁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兼任宁远将军。晋武帝(司马炎)在宣武场讲习军事,皇上准备停止武备,提倡教化,所以亲自驾到,召集所有大臣参加。山涛认为这样不妥,就和各位尚书谈论孙武、吴起用兵的本意,还进一步作了探讨,举坐无不交口称赞,都说:"山少傅所言,真是至理名言呐。"后来,王侯们骄奢放纵,给国家造成祸害。各地的盗贼也纷纷聚合,郡国因为没有武备,不能加以制服,就逐渐扩大起来,一切都和山涛所说的一样。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官职越来越大,权力也越来越大,但他一直很清醒,多次以老、病为由辞官,无奈皇帝不许,还将他的官职升为司徒。公元281年,他已经77岁高龄,在他反复上表苦辞之下,晋武帝司马炎才答应让他回家休息。过了两年“隐居”生活后,他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曾经品这样评价山涛:"他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看了山涛的逸事,我觉得评价很中肯。人们指责山涛,贬低山涛,主要认为他不该出仕司马氏。实际上,把山涛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看一看,他对社会的贡献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远比醉卧竹林、博得一些清誉有意义得多

竹林七贤

 名字 字号 年代 代表作品
嵇康 叔夜 公元224年—公元263年 养生论》;《广陵散》;《嵇康集》(经鲁迅辑校)
阮籍 嗣宗 210-263 咏怀》;《大人先生传》;《清思赋
山涛 巨源 205—283 山公启事
向秀 子期 227-272 庄子注》;《思旧赋
刘伶 伯伦 不详 酒德颂
阮咸 仲容 不详 《三峡流泉》
王戎 濬冲 234—305 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