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敏
王时敏
王时敏 (1592-1680),明末清初画家。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王锡爵孙。出身明代官宦之家,崇桢初年曾任太常寺卿,所以也被称为“王奉常”。寄情诗文书画,家藏历代法书名画甚多,反复观摩,并曾得到董其昌等人的指点。擅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
王时敏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又号西卢老人,自号归村老人,太仓城厢镇人,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是清初宫廷画风的主要代表,与王(辉),王鉴,王原祁,形成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画派。他们的山水画风影响着整个清初一代。王时敏的山水画也开创了 “娄东派”。
个人概述
创作之路
除了随董其昌习艺之外,根据当时规定,由于祖先功劳显赫,子孙可不经科考而继承之,故王时敏在24岁时就出任尚宝丞,后又升为太常寺少卿。但是,据说他淡于仕途,更喜笔墨,因此于崇祯五年(1632)称病辞官,回故乡隐居。12年之后,明朝被起义军推翻。后,清军入关,王时敏归顺,保住性命,继续归隐山林,潜心习画,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卒于家中,时年89岁。
王时敏在董其昌的指导下,自幼走上了摹古的道路,并且在日后的不断积累研习中,渐渐形成了他思想理论上的原则,即“摹古是绘画的最高原则”。他力追古法,刻意师古,作画无一不得古人精髓。王时敏师古人画,形体、样式甚似,但与古人的意境就不一样了,这主要是源于他们精神气质迥异。王时敏师古人笔法时,更严谨、更认真、更规矩,相对来说作的画也就刻板了一些,但是也有他的匠心之所在。王时敏将清初山水画的临古之风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山水》扇面虽是临古之作,但又能集众家所长,浑然一体,画得很有味道。
作品风格
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均按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笔墨精细淡雅,已见临摹功力。他早、中期的画,风格比较工细清秀,如37岁作的《云壑烟滩图轴》,现存上海博物馆,干笔湿笔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黄公望而杂以高克恭皴笔,具有苍浑而秀嫩的韵味。42岁时的《长白山图卷》,则用笔细润,墨色清淡,意境疏简,更多董其昌笔韵。至晚年,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如72岁的《落木寒泉图》,75岁的《仙山楼阁轴》,84岁的《山水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峰峦数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间,皴擦点染兼用,形成苍老而又清润的艺术特色。
个人影响
王时敏的山水画多是仿古之作-学倪云林,学黄子久,学董源,亦学董其昌。他一生以临元画为主,并得董其昌亲自指点,受董影响极深。其临古水平之高,令人生叹。暂且不论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地位如何,单其“一意摹古,反对创新”的思想就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