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朱熹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婺源县城人,字元晦,又字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小名沈郎,小字季延。父朱松,宋政和八年进士,外任福建政和县尉。朱熹于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在尤溪出生。十四岁丧父,随母祝氏定居福建崇安五里夫。朱熹曾于绍兴二十年春和淳熙三年二月,两次回婺源故里省亲扫墓。今“文公山”上的古杉群即朱熹手植。  

简介

朱熹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作仲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 ,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生平事迹

朱熹朱熹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1164年,金朝打压宋朝,隆兴协议之后,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下来,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建阳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

仕途生涯

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朱熹愤怒不已,辞职离去,以示抗议。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途经杭州,入对七札,陈述时弊。到职后,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他不徇私情,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其为“伪学”,朱熹被解职还乡。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赣县)江州(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事务。不久王淮罢去,理学一时得势,朱熹更是仕途顺利。几年后受当时南宋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刚即位不久的南宋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这反映了偏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希望。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于使宁宗不满,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受韩侂胄排挤被罢相位,韩势盛极一时。韩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己的活动,于是发动了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庆元二年叶翥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科举取士,凡涉程朱义理不取。由于朱熹勾引两个尼姑当自己小老婆的事情暴露(恐为栽赃),监察御史沈继祖乘机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1、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2、理是事物的规律。

3、理是伦理 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学术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门人黄斡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行状》)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些评价虽属溢美之辞,但真实地反映了朱熹在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影响。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熹之言,则成为不能更改的、绝对的权威。易学是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   

主要著作

其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其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书中。

传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 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朱熹

淳熙八年十二月,任直秘阁受命巡视台州时,上书弹劾前太守唐促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宰相王淮包庇,朱熹不畏权奸,连上书十次,终于罢免了唐仲友新任江西提刑官职。并上奏朝廷,指出当时南宋天下“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提出“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策。

朝廷识其才,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学。先后主管台州崇道观、武夷山冲佑观、华州云台观、西京崇福宫、西太一宫、南京鸿庆宫,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著书立说。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关于理学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里。

庆元三年,韩佗胄擅权,排斥赵汝愚,禁道学,朱熹受牵连被斥“十罪”,革职回家,于庆元六年三月去世,终年七十一岁。朱熹死后,宋嘉定二年诏谥“文公”,宝庆三年赠“太师”、封“信国公”,绍定三年封“徽国公”,咸淳五年诏赐“文公阙里”于婺源。元至正元年诏立“徽国文公之庙”。崇祯十五年诏称“先儒朱子”(后改称“先贤”),列为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人物故事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 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

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是朱熹几近终生的居住地,也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在此生活、著书、讲学长达40余年,留下不少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和文化遗迹。

朱熹几个孩子在紫阳楼里

时至今日,当地6岁的娃娃都知道紫阳书院,知道这个在800年前一位圣人住了40余年的地方。黄金周我们来到武夷山,但不是准备聆听大王峰、玉女峰的传说,只想去寻找一个影响中国700余年的理学灵魂,以及是什么样的青山绿水孕育出那样博大精深的思想。

我们要寻找的那个人就是朱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之一。

小学生听着朱熹故事长大

顺着小桥,是一溜竹栅栏,正面是“理学圣地”牌楼。半亩方塘旁,几名十来岁的孩子正围坐在朱子像旁,一听问“紫阳楼”,马上就拉着记者的手蹦跳着走到一个石碑前,指着石碑上的字自豪地说:“这就是朱爷爷住过的地方。”

这几个孩子是五夫镇朱子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小小年纪就念“朱子家训”,村里人从小就给他们讲朱熹的故事,他们是在紫阳楼外的院落里嬉戏长大的。孩子们对朱熹的故事知道得真不少:朱熹的父亲朱松病故临终时,把朱熹母子托付给生前的好友刘子羽,朱熹和母亲就住到了这里,一住就是几十年。如今,紫阳楼会开“国文”兴趣小组,念诗,读经,背“朱子家训”。一个叫俞炫的孩子,还很得意地给记者背诵了几句古诗

孩子们管朱熹亲切地叫“朱爷爷”,因为这里的祖祖辈辈就是这样叫过来的。他们摸着“朱爷爷”的铜像,偶尔顽皮地扯一下“朱爷爷”的胡子,一派亲昵的样子,穿越了700余年的时空界限。

紫阳楼管理员父子都非常熟悉朱子

翠屏山下,潭溪旁,一溜黛瓦白墙掩映在绿阴丛中,这就是朱子故居紫阳楼。朱熹在此定居40年,著书立说,并在“韦斋”坐而论道,留下许多千古佳话。紫阳楼前,左有小桥与数株古樟红豆杉。朱熹当年手植的古樟高耸苍劲,老枝纵横。屋前潭溪如带,方塘连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没念多少书,但朱子的诗却是信手拈来,通过这位年过半百的紫阳楼的管理员姜大爷的口,一段历史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朱熹理学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古文化,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以朱熹为代表,在武夷山中与五夫结庐讲学聚徒传道的一批理学家,把当时福建推到了执全国学术之牛耳的地位。朱熹的《四书集注》及朱子学的经学注释,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如今,朱熹的影响越来越大,朱子后裔遍布各地,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等就是朱熹的后代,甚至不乏韩国政界要人。

姜大爷骄傲地说,他们父子在五夫镇对朱熹的了解堪称第一。他的儿子姜立煌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姜立煌从小自学朱熹理学,即将出一本《朱熹在五夫》的书。

姜大爷说,尊师重教、诗书传家是五夫寻常百姓的一大传统,仅镇政府所在地的四五百户人家中每年就有近20人考上大专院校,濡染了五夫宋儒鼎盛期几许文化气息。今年武夷山的高考状元就出在五夫,就是朱子学校毕业的,现在在北京大学。

朱子巷诵出玄理妙思的老巷

在五夫镇,还有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小岔巷,名为朱子巷。一路走过,处处可见宋代的古建筑。朱熹寓居紫阳楼时,每次外出讲学、会友都要经过这条小巷,不知曾有多少玄理妙思从窄巷涌出。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兴贤古街,牌坊林立,石坊门上镌刻着“紫阳流风”“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手书的横额。除了当年朱熹为赈济灾民而建的朱子社仓外,还有一大胜景就是朱熹讲学的兴贤书院,一砖一瓦,都渗透着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

据说这里几乎每家都挂着朱子的“四大之本”,即“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不少人家里还挂着朱熹的画像。

朱熹朱熹

有个女孩子还带着记者到兴贤书院,指着左右墙角说那是大小官帽,指着地上一个钱状的石头说,那是铜钱。因为以前经常到里面看书,即使是大门紧闭,她也能隔着门透过门缝讲清楚里面的陈设

朱子学校发扬光大朱子理学

五夫镇的孩子几乎都在朱子学校念书,朱子的后代就是这所学校的名誉校长。走进校园,绿树环抱,幽静整洁。学校的占校长是两年前从其他地方调过来的,他说,一到五夫镇,感觉这里的孩子特勤奋好学,对于朱子等历史名人了解得也比较多。

按照省教育厅规定,各地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安排一些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内容。朱子学校也是两年前刚改的名字,就是希望能把朱子理学发扬光大。现在学校里的孩子们,一二年级的老师就把朱熹的故事、朱熹的诗句编成连环画给孩子们看,培养孩子的兴趣。三四年级开始接触朱熹的诗词。五六年级开始让孩子对朱子的理学有一定的了解。

如今,这里将要建起一座朱子楼,不久的将来,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就会来到这里,给孩子们讲授朱熹的故事和他的理学思想。朱子故里,与朱子有着血缘关系的地方,国学本该在这里发扬传承。

相关评价

清朝以后,反理学的态势一度形成。颜元力反程朱的守静与虚学,他说:朱子学术不过是“禅宗、训诂、文字、鄉愿四者集成一种人”“如其辟佛、老,皆所自犯不觉”,“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又指出:“朱子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试问一日十二时辰,哪一刻是尧、舜、周、孔?”又说:“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人筋骨皆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生民之祸,未有甚于此者也。”

黄斡为朱熹写行状,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全祖望称:“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批评了程朱理学,认为是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

有人认为:后世对理学的多数批评不能归与朱熹,应该由理学末流与朝廷的御用学者来承担。

世界知名的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以下为世界各地知名的天文学家列表。
贝琳
边冈
曹士
甘德
郭守敬
韩显符
何承天
姜岌
京房
瞿昙罗
瞿昙悉达
瞿昙譔
阮元
沈括
石申
石申夫
李淳风
李善兰
李业兴
梁令瓒
刘焯
刘洪
刘羲叟
刘向
刘歆
刘智
马哈麻
马沙亦黑
马依泽
梅文鼎
梅文鼎家族
南宫说
苏颂
汪日桢
王锡阐
王恂
郗萌
羲和
徐光启
燕肃
扬雄
杨伟
杨忠辅
姚舜辅
耶律楚材
一行
虞喜
秦九韶
张衡
张载
张子信
赵友钦
赵知微
周琮
朱熹
朱载堉
祖冲之
司马迁
札马鲁丁
卓[三国时期天文学家]
贾逵[东汉天文学家]
锐[清代天文学家]
徐昂[唐代天文学家]
丹戎
默冬
德西特
哈根斯
拉普拉斯
赫茨普龙
喜帕恰斯
阿拉托斯
贝塞耳
伽利略
汉斯·劳
花剌子密
约翰·缪勒
百武裕司
勒威耶
洛韦尔
桑德奇
西蒙·纽康
马丁·赖尔
爱德温·哈勃
沃尔特·巴德
巴特·扬·博克
弗拉马里翁
卡西尼家族
昌德拉塞卡 
哈罗·沙普利
爱德华·洛希
本特·斯特龙根
安东尼·休伊什
卡尔·央斯基
弗里茨·兹威基
乔凡尼·卡西尼
杰拉德·柯伊伯
汉尼斯·阿尔文
阿姆巴楚米扬
阿里斯塔克斯
埃拉托斯特尼
杰拉德·柯伊伯
威廉·赫歇尔
爱德蒙·哈雷
卡罗琳·赫歇尔
约翰·赫歇尔
德克·布劳尔
德克·布劳威尔
第谷·布拉赫
尼古拉·哥白尼
欧玛尔·海亚姆
威理博·司乃耳
雅各布·卡普坦
亚德里安·布拉奥
吗格丽特·伯比奇
杰弗里·伯比奇
查尔斯·梅西耶
弗雷德·霍伊尔
卡罗琳·卢克雷蒂娅·赫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
约翰·弗里德里希·威廉
乔治·埃勒里·海耳
维塔利·拉扎列维奇·金
乔治·爱德华·勒梅特
格罗特·雷伯
贝蒂尔·林德布拉德
鲁道夫·闵可夫斯基
阿诺·彭齐亚斯
简·亨德里克·奥尔特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
约翰·佛兰斯蒂德
约翰内斯·开普勒
让·勒朗·达朗贝尔
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阿布德·热哈曼·阿尔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