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
戴震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屯溪人。他既是乾嘉考据学久负盛名的“皖派宗师”,又是在儒学内部最早批判“以理杀人”的思想家。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本土资源,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戴震本人也被梁启超、胡适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戴震戴震
戴震,字东原,安徽徽州府休宁县隆阜人。明清时代的徽州,不但商业发达,文风也极兴盛。戴震于雍正元年(1723)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十岁日读书数千言不休,十七岁学《说文解字》,尽得其目。戴震是音韵学家江永的弟子。他对经学、天文地理历史、数学都有研究。乾隆年间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对于音韵学很有研究,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此外,他也精通训诂学

基本资料

姓名:戴震
生卒:1724年-1777年
年代:清代
描述:考据学家,思想家
籍贯: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今属屯溪)

个人概述

戴震是音韵学家江永的弟子。他对经学、天文、地理、历史、数学都有研究。乾隆年间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对于音韵学很有研究,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此外,他也精通训诂学。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气中”。他还认为宇宙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地之化”,通过耳目鼻口之官接触外物,心就能发现外物的规则,致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只有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

他还提出“光照说”,认为心之认识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远,这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反映论。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他主张要区别欲与私的界限,认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满足,而不能只“存理灭欲”。他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人”。一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方面内容。

职业生涯

戴震二十二岁时写成《筹算》二卷,二十四岁写成《考工记图注》,三十岁到三十三岁完成《勾股割圜记》、《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等文,都属自然科学著作。三十三岁以前,他还著有《六书论》三卷,《尔雅文字考》十卷,以及《屈原赋注》、《诗补传》等。

戴震戴震
乾隆二十年(1755),戴震三十三岁,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清史稿·戴震传》称他“避仇入都”。

乾隆二十一年,戴震仍留京,在吏部尚书王安国寓,为王之子王念孙授读。王念孙与其后的段玉裁,成为戴震最著名的两个学生。王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段的《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是清代学术史上有卓越成就的著作。

乾隆二十二年王安国去世,戴震自京南下,在扬州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署中认识惠栋。这时,考据学者中有吴派皖派之分。这主要是就其居住地区而言,在学术上也有所同异。惠栋是吴派大师,戴震是皖派大师,两人的结识也是很有学术意义的。次年惠栋去世,戴震在《惠定字先生授经图》中曾提出:

夫所谓义理,苟可以舍经而室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奚有于经学之云乎哉!

他认为学术理论见解的提出,要有所依据。这与他所说的“圣人之道在六经也。凡学始乎离词(分析词句之意),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是一致的。

然而如果认为“不出于圣人之经,皆非学也”,那就显示出片面性来。事实上戴震的社会政治思想运用了大量经典语言,但表达的是他本身的经验与体会。

戴震二十九岁始入学为秀才,到四十岁才乡试中举,以后六次入京会试不第。在当时以科举为正途出身,是普遍的社会心理,而未能入翰林院,对于众望所归、久负盛名的戴震无疑是一个实际矛盾。

戴震于乾隆三十四年第三次会试不第,往山西布政使朱珪处,被聘修《汾州府志》。王辑五是汾阳县人,戴为之作墓志铭,在墓志中借题发挥,写出科举制度流弊并表达自己的感慨,当在此时。
 
由于会试屡次不中,又不能放弃这一途径,戴震从四十一岁到五十五岁,一再往来南北。
 
四十一岁时,戴震在京,段玉裁相从讲学,后致函自称弟子。这年会试落选后,往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宜丰县境),曾作《凤仪书院碑记》,又提出通经致用的理论。他说:
 
夫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故用经义选士者,欲其通经,通经欲纯粹其材识,然后可傅之化理斯民,克敬其事,供其职。
 
四十六岁,他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修《直隶河渠书》一百一十一卷,后未克竣事。此书清稿,据段玉裁记,一藏曲阜孔府,一藏直隶总督周元理家。周之甥婿据戴书删削,易名《畿辅安澜志》,冒名缮写进呈,由武英殿刊印。又今徽州文化馆尚残存《直隶河渠书》的抄稿若干。
 
四十七岁时,戴震会试落选,往山西修《汾州府志》,四十九岁又不第,在山西修《汾阳县志》。
 
五十岁,自汾阳入京,会试又不中,往浙东主讲金华书院。《孟子字义疏证》的初稿《绪言》即作于是年。翌年,继续在金华讲学。
 
这年秋天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于敏中以纪昀、裘日修之言,向乾隆帝推荐戴震,特召入京为四库馆纂修官。
 
戴震纪昀
五十三岁,戴震第六次会试又不第。由于其声望,奉乾隆帝命,与录取的贡士一同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为翰林院庶吉士,仍从事四库全书的编纂。
 
在四库馆中,戴震作出不少成绩,从《永乐大典》辑出宋代张淳的《仪礼识误》三卷,把宋李如圭的《仪礼集释》厘订为三十卷。张淳的书,朱熹曾说“永嘉张忠甫所校《仪礼》甚仔细……较他本为最胜的《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等大部世无传本而散见《永乐大典》各韵部,经戴震辑出列入四库全书,各加案语,写成提要。
 
戴震在四库全书馆,利用藏书条件,凡是天文、算法、地理、文字声韵等各方面的书,均经其考订,精心研究、全力以赴,到五十五岁,乾隆42年(1777)夏日殁于北京崇文门西范氏颖园,可以说是以身殉职。他的弟子段玉裁说“谓先生鞠躬尽瘁,死于官事可也”。他以杰出的才能智慧,把一生贡献给文化事业。

著述校刊

戴震与吴派并称的皖派(见乾嘉学派)主要代表。早年从著名学者江永问学于经学、文字、音韵、训诂、数学等, 打下了坚实基础。家贫,以教书为业。乾隆二十年(1755),因避仇家陷害,携所著书北上京城,得交新科进士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朱筠等人,被赞为“天下奇才”,声名大著。后南下扬州。结识著名学者惠栋

二十七年,四十岁时始中举人。此后累次赴京会试,均遭落第。直至乾隆四十年,才为清高宗弘历特许,经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一生先后撰成《筹算》、《勾股割圆记》、《六书论》、《尔雅文字考》及《考工记图注》、《原善》、《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诗经补注》、《声类表》、《方言疏证》、《声韵考》及《孟子字义疏证》等,并应河北山西等地官员聘请,纂修《直隶河渠书》、《汾州府志》、《汾阳县志》,主讲浙江金华书院。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以举人受特召任纂修官。在馆五年,疑文奇义,累有辨析。先后经手校订《水经注》、《仪礼集释》、《周髀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海岛算经》及《五曹算经》诸书。逝世前夕,写有著名的《答彭进士允初书》。

其学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亦不尚博览,务为专精。在文字、音韵训诂地理数学等方面,都以断制精审著称,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所校《水经注》解决了长期以来经文、注文混淆的问题。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几部古代算经,经其校订,使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

所撰《声类表》、《声韵考》等,将入声及祭、泰、夫、废四韵独立,析古韵为十六部,对古音学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其所提出的“故训、音声恒相因”、“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对于清代训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戴震戴震
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批判宋明以来程朱陆王之学,集中阐明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书中提出了“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的见解。认为理就是条理,而宋明理学家的所谓理,不同于儒家经典中的理。指出:“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抨击程朱“以理为气之主宰”是“诬圣乱经”。痛斥宋明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是“适成忍而残杀之具”,是“以理杀人”。与之针锋相对,他提出了“欲,其物;理,其则也”的命题,认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从而建立起带有浓厚考证色彩的人性说。整个乾嘉时期,考据之学风靡朝野,戴震的义理之学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重视,他只是作为一个考据家而深为一时学者所推重。一生著述甚多,后世汇为《戴氏遗书》刊行。

人物影响

戴震的一生充满坎坷与传奇。他自幼跟随父亲走南闯北经商,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见多识广,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追本穷源的思维习惯。其一生的学术成就,也完全得力于他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学术品格。戴震22岁写成《策算》,23岁写成《六书论》,24岁写成《考工记图》,25岁写成《转语》,27岁写成《尔雅文字考》……可谓天资聪颖,著述繁富。他一生汲汲于科举考试,但屡遭败绩,直到40岁才考取举人,51岁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52岁才得到乾隆皇帝的特别开恩,赐同进士出身,而次年他便英年早逝了。

在学术研究中,戴震首先是以乾嘉考据之学大师著称于世的。但与清代中叶其他经师钻故纸堆不同的是,戴震考据学的出发点在于有意识地继承并发扬顾炎武以来的学术传统,他提出过“由故训以明义理”、“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矫枉过正。他说:“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离词——辨言——闻道”,构成了戴震哲学的主体框架。在戴震看来,故训明物,乃是明道之具,两者是不能分开的。他说:“夫今人读书,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鲜能有通,妄谓通其心志。”戴震的意思是,义理、考据、文章(词章)同为学问之途,“义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义理是最为重要的,考据词章只不过是通向义理的手段。这直接导致了戴震的考据学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质:“有志闻道,为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河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阶梯也。”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看来,戴震“取证于经书”的训诂学,完全是一个主体意识呈现的过程,是通过传统经典的义理发现来揭示哲学思想的手段。

戴震戴震
戴震最高的学术成就其实不在于文字考据,而在义理之学。章学诚说:“戴君所学,深通训诂,究于名物制度,而得其所以然,将以明道也。时人方贵博雅考订,见其训诂名物,有合时好,以谓戴之绝诣在此。及戴著《论性》、《原善》诸篇,于天人理气,实有发前人之所未发者。时人则谓空说义理,可以无作,是固不知戴学者矣。”章氏高论可谓独具慧眼。戴震借助对《孟子》的再次诠释(主要见于他的代表作《孟子字义疏证》),重新解释了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等哲学范畴,在继承并尖锐批评程朱理学的同时,展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坚持“气化即道”的宇宙观,谓:“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并且说:“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也就是说,阴阳五行永不停息的运动构成了道的真实内容。戴震的哲学思想特别擅长于哲学分析、抽象与理性思辨。他重新梳理了“化之原”与“化之流”、“生生者”与“生生而条理者”以及“自然”、“必然”、“本然”的关系,认为宇宙生命及其变化的源头是“仁”,“仁”是“生生者”,“变化之流”是“生生之条理者”,即“理”。换言之,人道本于性,而人性源于天道;天道固无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无不善;于是,人的生命价值与宇宙生命的意义就融汇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基于本然之德,归于必然之常,以全其自然之顺。

戴震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打破了“天理”、“理”的神圣性、神秘性,他用分析的方法将其还原为不同类与不同事物的规定性,借助先秦两汉时期质朴、平实的经典释诂,指出所谓“天理”就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道理。宋儒将“理”与“欲”截然对立,戴震则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欲望的适当满足就是“理”。“理者,存乎欲者也。”他十分注重人的血气心知,“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惟有欲有情而又有知,然后欲得遂也,情得达也。”欲、情、知是天赋的人性,天赋人以“心”,即理性思维来调节作为感性存在的人。换言之,人欲并不可怕,也不是邪恶的,追求人欲的满足是正当的人性要求。欲、情、知三者条畅通达,才是人生的理想状态。

戴震以“理欲一元”的论说,打破了程朱理学“理欲二元论”的藩篱,并且视程朱之“理”为专制主义的“残杀之具”:“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旗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诸如此类的论述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都十分流行。这些思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平等要求,包含着启蒙思想的因素,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先声。

人物评价

戴震辩证诸儒的理论工作是失败的意思在于:并非戴震没有建立自己话语一致的理论体系而为一有意义的理论型态,而是戴震对于他所反对的宋明诸儒的字义认识是一厢情愿的,戴震不深入反省地将宋明诸儒的儒学建构与时弊等同为一,是时代现象的以假乱真而致生之弊病,却被戴震认为是宋明诸儒儒学义理的经验结果,假道学的是时人并非道学本身是假,戴震站在认定道学致生时弊的立场上错解道学的理论意义,而藉由匡正时弊的儒学建设而误解并否定他儒的义理内涵。这就是笔者认定戴震的辩证诸儒的理论工作失败的意义所在。至于戴震为匡正时弊而对儒学义理有其特殊的问题意识之关怀以致建构的新系统则仍是极有意义的儒学创作。

纪念馆

屯溪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和哲学家戴震的故里。戴震,字东原,生于公元1723年,卒于公元1777年,40岁中举,51岁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一生研究领域甚广,著作丰硕,尤在哲学、朴学上卓有成就,是"乾嘉学派“皖派”中的代表人物。

戴震公园原名华山公园,因纪念戴震而更名。公园位于屯溪延安路北的华山岭上。园内有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动物园和戴震塑像等景。

戴震戴震纪念馆
戴震纪念馆位于屯溪隆阜中街,原为一清代民居建筑。1924年,适逢戴震诞生200周年,戴氏后裔献出此屋,建为“隆阜私立戴氏东原图书馆”。1957年,该馆交给国家管理。1983年修葺一新,正式命名为“戴震纪念馆”。修葺后馆舍占地面积10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顶面盖小青瓦,洁白墙身,龙卷山墙,樨头鹊尾,朱漆棂门。大门门楣上嵌有“戴震纪念馆”五个大字,由张恺帆书。馆内设有休息室、瞻仰厅、藏书楼、阅览室等。瞻仰厅临河无檐墙,双步架雏形回廊,柱之间装飞来椅。明间金柱装隔扇,次问厢房坎墙上装窗扇,整个装饰典雅简朴。厅堂正面壁上额枋,悬挂端木蕻良撰书的“盖代大师”漆匾,左右有戴逸撰写的“治经先考文博学冠群伦;干古不朽作原善共疏证”楹联。迎面案桌上,安放一尊古铜色戴震塑像。厅中间展览柜中,存放有戴震手稿、乾隆手谕(影印件)等珍贵文物。瞻仰厅楼层为藏书楼,有戴震伏案用的红木桌、手稿及多种版本著作。纪念馆现为屯溪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戴震学的形成》丘为君 著    新星出版社   2006年05月
《戴震文集》(清)戴震著 赵玉新 点校  中华书局  1980年12月
《戴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01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