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璲
宋璲
宋璲(1344-1380)明代书法家。字仲珩,浦江(今属浙江)人。濂次子,官中书舍人。《名山藏》称其精篆、隶、真、草,小篆之工,为国朝第一。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璲大小篆纯熟姿媚,行书亦有气韵。”何良俊《四龙斋书论》评其书师法康里巎巎,可称入室弟子。 

人物简介

宋璲(1344-1380),明代书法家。字仲珩,浦江(今属浙江)人。宋濂次子,洪武九年(1376)官中书舍人,因牵涉于胡惟庸一案,受连坐并死。卒年三十七。擅诗,精篆、隶、真、草书。传世书法作品极少,《明史》附《宋濂》后。

人物生平

元至正四年甲申(1344),浙江浦江人、翰林学士承旨、书法家宋濂的次子出生,取名宋璲,字仲珩(按明史作燧字伯珩)。生在这样的家庭,不用说用功于诗书学问等方面自不待言。成人后宋璲有诗名,并在洪武九年(1376)官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在明代属内阁中书科,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宋璲被人称道,还是在书法方面,精篆、隶、真、草书,小篆得“二李”遗意,许为明代第一。“尝见梁草堂法师摹篆及吴天玺元年(276)皇家三段石刻,观之至忘寝食,遂悟笔法(明何乔远《名山藏》)。”明袁宏道说“仲珩草书书为当代第一,篆书卷劲如铁,丰道生不及也(《袁中郎集》)。”宋濂有时看到儿子写到佳处,叹道:“写老夫名足可传世矣,”每读到此常使人发笑,宋璲不用父名书已传世,足见宋濂过于迷信自己了。明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因“谋反”罪被杀,右丞相汪广洋也因涉此案赐死。太师李善长陆仲亨等人“以功大不问”。此案一时株连一万五千余人。宋璲兄宋慎当时也供奉内廷,为仪礼司序班,祖孙、父子当时还因共官内廷而引起许多人的艳羡,这时宋慎因与胡惟庸有牵连而获罪,宋璲连坐与宋慎并死。宋濂保全性命,全家谪茂州。

书法成就

宋璲尝见梁草堂法师墓篆及吴天玺元年(276)皇象书三段石刻,观之至忘寝令,遂悟笔法。大篆纯熟姿媚,小篆之工为明朝第一。濂每见佳处便曰:“写老夫名足可传世矣。”高皇谓:“小宋字画犹媚,如美女簪花。”行书亦有气韵。草书出入变化,不主故常,又非株守一格。笔法沉顿雄快,兼篆、籀,急就之能,不独步骤旭、素也。《敬覆帖》为宋璲传世仅见的墨迹,用笔流畅劲健,长于结势,时出章草笔法。明方孝孺称之“如天骥行中原,一日千里”,形象地概括出宋璲草书的艺术特点。宋璲在书法上与宋克、宋广齐名,但他的书法作品存世极少,这和他卒年37岁有很大关系。明高宗评宋璲书时说“小宋字画遒媚,如美女簪花”,这一点在他的行书作品中体现最显,《三希堂法帖》有宋璲的复岳翁书帖》等迹,传世墨迹本有《前日帖》,这些均为行书,宋璲写来均温润沉稳,不激不厉,流露出一派闲雅逸气。《前日帖》无书写年月,内容为腹痛体倦,至书樱宁先生问药求治事。书札流美溢彩,温文尔雅,很近赵孟頫书风。

历史评价

名山藏》称其精篆、隶、真、草,小篆之工,为国朝第一。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璲大小篆纯熟姿媚,行书亦有气韵。”何良俊《四龙斋书论》评其书师法康里巎巎,可称入室弟子。

诗歌作品

       【采桑曲】
  桑芽露春微似粟,小姑把蚕试新浴。
宋璲《敬覆帖》宋璲《敬覆帖》

  素翎频扫细于蚁,嫩叶纤纤初上指。
  朝采桑,暮采桑,采桑不得盈顷筐。
  羞将辛苦向姑语,妾命自知桑叶比。
  家中蚕早未成眠,大姑已卖新丝钱。
  岸上何人紫花马,却欲抛金桑树下?
      【春夜辞】 
      春閤凝温翠云绕,五色流苏垂袅袅。
  美人自脱玉花钿,子帐香栖绿衣鸟。
  铜凫漏声夜初堕,红晕摇晴燃蜡火。
  欲寄相思无鲤鱼,月色梨花愁朵朵。
  谩将软带结同心,开帘微步秋千阴。
  芳眠未稳鸳鸯枕,早树重重啼翠禽。

传世作品

《敬覆帖》,草书,26.9X54.8cm,纸本,故宫博物院藏。

《敬覆帖》

《敬覆帖》草书札,是宋璲传世作品中仅见的草书墨迹。纵26.9厘米、横54.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我们在欣赏这件手札时,首先感到的是龙飞凤舞、一气呵成的流畅韵律。明李东阳说:“仲珩草书,出入变化,不主故常,又非株守一格者比,真翰墨之雄也。”另一体悟就是此札气势大,虽是一通手札,却有着“大作品”的感觉。此札开始尚拘谨,愈写愈放松,到后来简直是“得意忘形”了,明方孝孺评宋璲草书时说:“金华宋仲珩,草书如天骥行中原一日千里,超涧渡险,不动气力。虽若不可踪迹,而驰骤必合程矩。直可凌跨鲜于、康里,使赵公见之,必有起予之叹。”应是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尽管宋璲草书写的姿肆奔放,但都是在“规矩”之下完成的,这个“规矩”便是草法。
明人善行草,此是共识。一件小手札,也写得如此起伏跌宕,体现了宋璲书艺的高妙。宋璲的用笔尖利但不刻薄,笔压的下去又提得起来,故沉着中透着灵动,精神飞扬外露。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仲珩笔法沉顿雄快,兼篆籀《急就》之能,不独步骤旭、素也。”手札倒数第四行“耶”字在纵笔书写到最后一画时趁势拉下,几占一行,从此根线条也能领悟到宋璲用笔而又坚实的妙处。此通手札的章法也值得称道。字距行间时紧时松,前四行如序曲,中间为核心紧结处,有抱紧的效果,至“耶”则达到了奔放热烈的高潮,最后加入几个重音后再渐渐地平息下来,一波三折,有强烈的音乐感。
 

备注

《六研斋笔记》、《名山藏》、《浦江人物补遗》、《书史会要》、《怀麓堂集》、《分省人物考》、《逊志斋集

参考资料

《中国书法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