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生平概述

经过一段时期后,了翁派遣担任四川省广汉县县官。到任后,他为民请命,免赋税,除科弊,善俗为治,政绩显著。后因会境内桥坏,有人被压死,一个部官吏诬告,了翁被降官一级,到福建省建宁县主管武夷山冲知观。才过几个月,官复原职,担任四川省眉州县县官,在素有文物之帮的眉州做了许多利民的事情,一些好风俗和好传统得到发扬。文风为之大振。
一二二一年,朝廷提升了翁到四川省二治县任提点刑狱官。在这十五年期间,他历任转运判官;直秘阁官;秘书监官等职务。治绩大著,众人有口皆碑。理宗皇帝执政后,时事多变。了翁积忧成疾,三次上奏要求隐退,都不批准。却又任起居郎官。那时,因雷声非时(雷声按季节,但不是时候而发雷声)认为异常,皇上心神不定。了翁入对,阐述理学与政见,指出「心」的作用。并为皇上谋求久安长治计策。不久,又为一个降职后死去的官员无处埋葬之事据理力争,被一个官员指控为首倡异论。朝廷竟以欺世盗名、朋邪谤国罪,把了翁削官三等,后到湖南省靖县居住。不久,了翁再入朝,宰相想要拉拢,他不与苟同。在三年时间里,了翁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那时,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几个省的许多读书人背著书籍纷前来求教。这一时期,了翁勤劳恭谨,全身心地投入传授理学知识,并著久九经要义锣一百卷。成为当时最好的著作。

章都得到恢复。
了翁於二三一四年冬十月任礼部尚书兼直学院。他忠於职守,纵论政事,询察民情,访问人才,召从臣集议,许多事情做得认真、扎实,不负众望。回朝六个月前后共上奏廿多章,全是当务之急。皇上欲引了翁参与共商国政事,而嫉妒他人的台伙竭力排斥,使他不能安於在职。第二年十一月,了翁因熟知兵书、兵法,又量力国家,荣幸担任端明殿学士,参预皇上机要工作、撰写文书等。又任守宋时最高军事机关(今国防部)副职。十二月,督视京湖军马。恰逢江淮督府长官死去,又把全部政务托付了翁。那时正值元军侵犯宋境,且战事失利,朝廷惊慌,皇上忧虑。一次例行朝拜结束后,理宗皇帝面了翁一首亲笔的唐人严武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赠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和「鹤山书院」四个大字,并赠金带鞍马,又命宰相、重臣关外设宴饯行。了翁掌管边关兵马战事后,即以吴潜为参谋官,赵善潮·马光祖为参议官,重申军规,严明军纪,并身先士卒,加强练兵,一时军力大增。由於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奋勇杀敌很快击败了元军。了翁胜不骄,同时提醒将帅们加强警戒并调遣增援部队,安抚为国捐躯士卒,罢免贪生怕死将领及时向皇上奏明边防十件事。过了二十多天,了翁被提升当国防部部长。在赴边关奏事时,因得病提出辞呈。那些存心排挤了翁的人早在那里窥视,并蠢蠢欲动。他们趁机推波助澜,又大造舆论。
一二二六年二月,了翁被召回。前后这些都不是皇上的本意。了翁要求回归故里,皇上不肯,便改任资政殿学士。一二三七年,改任福州,福建安抚使。一二三七年八月,了翁写了奏摺向皇上请求回乡还里,但没有批准。以病重又写奏摺给皇上。有一个官员问了翁,了翁穿衣戴帽同他谈话。并且说:「我一辈子对自己淡然无所求,没有任何非份之想。」官员又说:「边境发生了乱事。」了翁久久苦皱眉额,便口授最后给皇上的奏折。只过一会儿,一代伟人拱手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岁。十天后,接到皇上颁布魏了翁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官。这是宋时皇上授予罢职的宰相、大臣以特殊的荣誉。当理宗皇帝接到了翁送来的遗奏,知道他已经去世时,十分悲痛。他不理政事,罢朝以示哀悼。惋惜有用的人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追谧他为太师,封号为文靖。赐苏州住宅,并赠奏国公。著作有久鹤山全集锣、穴九经要义移一百卷穴周易集举隅移、久周礼井田图移、穴说古今考移、穴经史染抄锣和穴师友雅言锣。从而成为理学专家,一代风范。魏了翁是一座丰碑。我们现在纪念他,就是要崇尚他的高贵品格和伟大精神,研究他留给我们的壮美、博大又渊深的宝贵财富,以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易学思想”

魏了翁曾在上封事书中以邵雍说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先后天图及其体与用:臣尝读《易》,至“天地定位”,则乾与坤对;“山泽通气”,则艮与兑对;“雷风相薄”,则震与巽对;“水火不相射”,则离与坎对。此为先天八卦之序也。然而语其用,则地天而为《泰》,泽山而为《咸》,风雷而为《益》,水火而为《既济》。盖天道不下济,则地气不上跻;山体不内虚,则泽气不上通;雷不倡则风不和也;火不降则水不升也。于是而为《否》为《损》,为《恒》为《未济》。又即其大体而言,则水雷山皆乾也,火风泽皆坤也,其要则乾坤坎离。故先天之卦乾南坤北,而其用则乾上而坤下也。后天之卦离南坎北,而其用则离降而坎升也。大率居上者必以下济为用,在下者必以上跻为功。天地万物之理,凡莫不然,况乾天也,离日也,皆为君之象。坤地也,坎月也,皆为臣之象。其理顾不晓,然未有乾坤不交而能位天地,坎离不交而能育万物,君臣不交而能跻斯世于泰和也。(卷17《封事奏体八卦往来之用玩上下交济之理以尽下情七月二日》)先天八卦乾坤、艮兑、震巽、离坎相对,其用正则《泰》、《咸》、《益》、《既济》,反则《否》、《损》、《未济》。先天八卦乾南坤北为体,乾上坤下为用;后天八卦离南坎北为体,离降坎升为用。魏了翁还运用这一原则说明人伦世教,除了君尊臣卑是必然的之外,君臣相交也是效法自然,跻斯世于泰和的必要条件。
魏了翁又考察河图、洛书之数的源流,对此不无疑问。河图、洛书之数古无明文,汉儒以后始谓羲卦本之图,禹畴本之书。本朝诸儒始有九为图,十为书;九为书,十为图之说。二者并行,莫之能正。至朱文公始以九图十书为刘长民托之陈图南,辞而辟之,而引邵子为证。然邵子不过曰: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第言圆方,不言九十。河图、洛书之数的来源并不明确,直到汉儒以后才有伏羲八卦本之河图,大禹九畴本之洛书之说,而宋朝更出现九图十书和十图九书两种说法。朱熹以十图九书为是,并以邵雍之说为据,在《易学启蒙》中反复辨析。不过,在魏了翁看来,此说也并不可靠。其最大的弱点就在于邵雍本身的说法并不明确,朱熹的证据不可靠。邵雍说:“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第207页)邵雍只言方圆,不言九十之数,这不能说明河图洛书孰九孰十。从二图表象来看,“戴九履一之图其象圆,五行生成之图其象方,是九圆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为图,十为书乎”(卷63《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诸图》)?不但如此,朱熹本人也颇有疑问。他说:“《易》、《范》之数,诚相表里,为可疑耳。”又说:“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卷63《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诸图》)而近世大儒朱震、张行成都以九为图十为书。朱震以《列子》作证据,张行成则据依邵子之说为主。二者实难定取舍。
诗词节选

又见王正班玉瑞。霁月光风,恰与元宵际。横玉一声天似水。阳春到处皆生意。
十载奔驰今我里。昔□元非,未信今皆是。风月惺惺人自醉。却将醉眼看荣悴。
《水调歌头》
江水自石纽,灌口怒腾辉。便如黑水北出,迤逦到三危。百尺长虹夭矫,两岸
苍龙偃蹇,翠碧互因依。古树百夫长,修竹万竿旗。
画堂开,风与月,巧相随。史君领客行乐,旌纛立披披。慨想二江遗迹,更起
三闾忠愤,此日最为宜。推本美功意,禹甸六章诗。
《水调歌头》
轻露龠残暑,蟾影插高寒。团团只似前夕,持向老莱看。九_元开父算,六
甲更逢儿换,梧竹拥檀栾。都把方寸地,散作万云烟。
锦边城,云间戍,雪中山。风流老监在此,忧顾赖渠宽。天上玉颜合笑,堂上
酡颜如酒,家国两平安。又恐玉川子,茗_送飞翰。
《水调歌头》
风露浸秋色,烟雨媚湖弦。旌旗十里小队,拟约醮坛仙。身在黄旗朱邸,名在
玉皇香案,底事个人传。正恐未免耳,惊搅日高眠。
虎分符,龙握节,鹿御_。于君本亦余事,所乐不存焉。一点春风和气,无限
蓝田种子,渺渺玉生烟。富贵谁不有,借问此何缘。
《水调歌头》
万里蜀山险,难似上青天。谁知间有、人心之险甚山川。赖得皇华星使,满载
春风和气,来自鉴湖边。要识方寸地,四十万云烟。
佩珑璁,冠昱火龠,组蝉聊。眼前富贵余事,所乐不存焉。闻道汉家子政,博
考兰台载籍,胸次著千年。会有太一老,同结海山缘。
《念奴娇》
万人遮道,拨不断、争挽房湖逐客。臣罪既盈应九死,全荷君王矜恻。况是当
年,曾将愚技,十字街头立。恩波浩荡,孤忠未报涓滴。
世事应若穿杨,一弦不到,前发皆虚的。自判此生元有分,不管筮违龟食。靴
帽丛中,渔樵席上,无入非吾得。倚湖一笑,夜深群动皆息。
《临江仙》
九十秋光三十八,新居初度称觞。青衫彩服列郎娘。孙枝无处著,犹欠两东床。
尽是当年亲手种,如今满院芬芳。只凭方寸答苍苍。个中无尽藏,谁弱又谁强。
《临江仙》
细雨斜风驱晓瘴,绰开坦坦长途。膏车秣马问程初。梅梢迎候骑,雁影度平芜。
行己不论官小大,穷探不间精粗。只从厚处作//去声规模。简编迂事业,屋漏拙功夫。
《感皇恩》
三峡打头风,吹回荆步。坎止流行谩随遇。须臾风静,重踏西来旧武。世间忧
喜地,分明觑。
喜事虽新,忧端依旧,徒为岷峨且欢舞。阴云掩映,天末扣阍无路。鞭归去也,鸥为侣。
《水龙吟》
阑风长雨连霄,昨朝晴色随轩骤。松声花气,江烟浦树,如相迎候。山送青来,
僧随麦去,山为吾有。更_筇直上,薜萝深处,云垂幄、藓成瓮。
未至相如独后。对山尊、劝酉寿多又。记曾犯雪,重来已是,绿肥红瘦。好语
时闻,忧端未歇,倚风搔首。谩持觞自慰,冰山安在,此山如旧。
《满江红》
玉质金相,长自守、间庭暗室。对黄昏月冷,朦胧雾。知我者希常我贵,于
人不即而人即。彼云云、谩自怨灵均,伤兰植。屈平、子建愤世之不见知,《离骚》
常以兰自况,而子建亦谓秋兰可喻桂树冬荣。
鶗鴂乱,春芳寂。络纬叫,池英摘。惟国香耐久,素秋同德。既向静中观性分,
偏于发处知生色。待到头、声臭两无时,真闻识。
墓地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