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生平

郭沫若郭沫若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乳名文豹,号尚武,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 春 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 春 入乐山县高等小学。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 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 秋 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 秋 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 春 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 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 未实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 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 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郭沫若 題字郭沫若 題字

1914年1月抵东京。秋 ,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 秋 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与成仿吾同学。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 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 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夏 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 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作小说《牧羊哀话》。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 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学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 6月 文学团体创造社在东京成立。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2年 《创造》季刊五一节创刊。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随即回国从事文学活动,编辑出版创造社刊物。 译尼采《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 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屠格涅夫长篇小说《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系统了解,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冬 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作《水平线下》。

1925年 在上海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惨案实况,作二幕剧《聂耳》。《文学论集》出版。译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发表组诗《瓶》。

1926年3月 与郁达夫等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实行文科改革。结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创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中将副主任、代主任。12月 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教官。

1927年3月 在南昌朱德住处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被蒋介石政府通缉。7月 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8月 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冬 潜回上海从事文艺活动。重译《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伤寒,错过乘船转移到苏联去的机会。

1928年2月 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 行动受警方监视。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研究中国古代史。译美国作家辛克莱长篇小说《石炭王》。

(图)郭沫若历史研究郭沫若历史研究

1929年 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译辛克莱长篇小说《屠场》。译德国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

1930年 论证中国古代存在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译辛克莱长篇小说《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译俄国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威尔士《生命之科学》等。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生命之科学》等译稿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焚。作《金文丛考》、《创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辞通篡》、《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等。

1934年 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再译《生命之科学》。辑译《日本短篇小说集》。

1936年作历史小品数篇,辑为《豕碲》。译日本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译德国席勒《华伦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编》、《创造十年续编》。7月 抗日战争爆发。只身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战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与于立群结合,同由广州赴武汉,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0月 武汉失守,经长沙、桂林撤至重庆。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延光四年汉墓。9月 辞去三厅厅长职务,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11月 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组成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来、于右任、冯玉祥等发起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25周年及50寿辰。编《五十年简谱》。改写《棠棣之花》。

1942年作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译歌德《赫曼与窦绿苔》。创办群益出版社,主编学术刊物《中原》。

1943年 作历史剧《南冠草》。研究先秦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

1945年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呼吁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员会遂被国民党政府解散。《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出版。 夏 离重庆抵上海。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历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译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编《少年时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黄》等。冬 迁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战回忆录》(后改名《洪波曲》)。年末 为出席新政协会议,赴东北解放区。

1949年 3月 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 建国前夕 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0年 3月 当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长。 5月 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国代表团访问朝鲜。11月 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1月 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2月 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海涛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隶制时代》出版,确定奴隶制社会下限在春秋、战国之交。 任中央考古训练班主任。 获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3月 出席在奥斯陆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会议。

7月 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10月 与宋庆龄、彭真等发起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

11月 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1953年 作《屈原赋今译》。3月 随周恩来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尔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会。6月 出席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获波兰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名誉院士称号。

1954年作《管子集校》。5月 出席在柏林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6月 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缓和国际局势会议。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55年 1月 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 4月 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6月 出席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冬 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作《访日杂咏》等。

1956年 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

1957年 17卷本《郭沫若文集》开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伦坡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

1958年 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1966年8月24日参与挖掘定陵

1978年6月12日于北京逝世,终年86岁。

质疑人格


信仰中的人格问题

共产主义对于郭沫若来说,只能算作一种倾向,一种想法,一种愿望而已,始终未形成为真正的信仰。尽管在作品中,在一定的场合,他也曾喊“我是个无产者”,“我愿意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口号,这正如他自己所坦言的,那“只是文字上的游戏”;瞿秋白也认为这是“吊膀子”罢了。

例证

①1926年初,郭去广州之前,完全了解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在政治路线、思想理论上的根本分歧,他也亲自参加过与国家主义团体、国民党右派的激烈论战;在到达广州时又发生了蒋介石诬陷、迫害共产党的“3·20”中山舰事件, 而且他从历史中也非常清楚“世界上最黑暗的角落是官场,最黑心的人是官吏;世界上最黑暗的官场是中国的官场,最黑心的官吏是中国的官吏”,但他还是很快加入了有实权的国民党,混入了官场。这时的官场更加黑暗,官吏更加黑心;他们搞的是特务政治,是流氓权力。

②1926年他曾两次要求加入共产党,可是1927年真的批准入党后,不足半年他却又自动脱党了。这时共产党处于最危难、最需要党员坚定信念、团结一致。

③郭在日本流亡期间,几乎从未发表过政治性的言论声援共产党,无论蒋介石怎样围剿,无论白色恐怖多么严重,即令在接到挚友、共产党领袖人物瞿秋白临刑前给他的秘信,他也未敢吭一声;就是建国后在《题瞿秋白笔名印谱》中也显得苍白无力,淡然寡味——“名可屡移头可断,心凝坚铁血凝霜。今日东风吹永昼,秋阳皓皓似春阳。”全诗对于杀害秋白的人们未置一词予以谴责。

④1937年回国后,看不出他有向共产党的意思。周扬要他去延安,他拒绝;陈诚邀他去武汉,他“立即命驾”。他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请求吴稚晖介绍前往南京拜谒汪精卫、蒋介石,并“恭恭敬敬地向蒋委员长忏悔过去的罪过,要求蒋委员长饶恕他,他要献身党国,将功折罪,回去马上写了《蒋委员长会见记》”。该文对蒋大加赞许和颂扬,此文虽不长,但三次描写蒋的眼睛,如何“眼睛分外的亮”,如何“眼睛分外有神”,如何“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然而,恰恰相反,这时周恩来正在上海,他却未与会面。

⑤郭沫若1928年自行脱党之后,从不要求恢复党籍,从不主动申请入党,这好像正如他女儿郭平英所说“与他无甚关系”,他从来也不关心。1958年重新入党时,他也未写入党申请书。(秘书王庭芳语)

当然我们也不据此认为他信仰的就是三民主义。他加入国民党,仅仅是为了升官发财,获得特权,提高社会地位、稳定和增加经济收入,以及其他各种好处。


信用中的人格问题

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中,曾经发生过六次宗派主义斗争,其中两次的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

第一次,1921年5月初,茅盾郑振铎听说郭沫若到了上海, 由郭的熟人柯一岑陪同,盛情邀郭于闻名的半淞园饭店,请他加入文学研究会,帮助把该会的《文学旬刊》办好。当时他许诺“尽力帮忙”。可是话音未落,他不仅未予帮忙,反而急急在他主办的《创造》季刊广告和《创造》第一卷第一期上就指责文学研究会里的人“垄断文坛”,是“假批评家”,“存在着党同伐异的劣等精神,和卑陋的政客不相上下”,声称要把他们送“到清水愤(和)坑里去和蛆虫争食物”;并攻击、丑化茅盾,耻笑他身材短小、牙齿外露,像只“耗子”,从而挑起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首场论战,涉及批评、创作、翻译等多方面的问题,前后耗时近三年,分散了大家的精力,影响了文学的正常发展和实绩收获。

第二次是失信于鲁迅。其表现更为不佳,做法更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1927年,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于11月初由香港回到上海。(公开)不几天,他即主动派蒋光慈、郑伯奇、段可情前往鲁迅住处,邀请鲁迅联合起来,共同“向旧社会进攻”。鲁迅非常高兴,欣然同意,并主张不再另办刊物,恢复创造社过去的《创造周报》,作为共同园地。不久,郭沫若果然于12月3 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刊出《创造周报复活了》的消息,同时公布了特约撰述员的名单:鲁迅领衔,麦克昂(郭沫若)居二,其余还有蒋光慈、冯乃超、张资平等三十余人; 1928年1月1 日出版的《创造月刊》第一卷第八期也刊载了内容相同的广告。

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环境条件,如果郭沫若等出于真诚,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是再好不过的事了。这中间似乎既蕴藉着对鲁迅的尊重和私人情谊,又包含着捐弃前嫌、顾及革(和)命全局的苦衷和大义,可以说是为郭沫若一个方面的人格形象绘上了一笔重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与鲁迅合作的广告墨迹未干,1928年1月由郭沫若、 蒋光慈等才刚刚创办的《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就哗啦啦连篇累牍发表文章,围攻鲁迅。(包括人身攻击)说“鲁迅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表现者”,“阿Q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再不要专事骸骨的迷恋,而应该把阿Q的形骸与精神一同埋葬掉”!把鲁迅和周作人、陈西滢等相提并论,指称他“蒙蔽一切社会恶”、“麻醉青年”,是“反动的煽动家”,比“贪污豪绅还要卑劣”。

这时的鲁迅还蒙在鼓里,正热切地期盼着与郭沫若“联合起来,造一条阵线,更向旧社会进攻”呢!

呜呼!郭沫若等大太令鲁迅失望了!如此失信,后来郭沫若还屡屡辩称这是因为当时从日本回来的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等不同意和鲁迅联合,责任全在他们,而与他本人无关。

1928年2月27日逃亡到日本去的郭沫若, 可以说自身难保,但他却仍然没有忘记攻击鲁迅。他一面安排日本作家采访,宣称“鲁迅在中国文坛受着清洗”,借国外媒体非议鲁迅;一面用假名假姓撰文对鲁迅大肆诬蔑。请看他1928年6月1日写就的、署名“杜荃”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是怎样恶意、刻薄吧:“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谛”。


婚恋家庭中的人格问题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1980)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再就是于立群,(1916—1976)被称为“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另外,他还有婚外情人三五个: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下落不明;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黄定慧(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尚健在,定居山西省;妓女×××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

安娜的子女,对郭沫若不亲近,也不敬重,更无感情。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


文革中的人格问题

1966年文革正式开始,郭沫若几天内立即发表谈话,对自己以前的作品全盘否定:“在一般的朋友、同志们看来,我是一个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都说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历史学家。几十年来,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些东西。按字数来讲,恐怕有几百万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

1967年6月5日,郭沫若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5周年讨论会中发表《做一辈子毛主席的好学生》,并即席向江青献诗。(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奋不顾身地在文艺战线上陷阵冲锋,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我们要使世界舞台也充满工农兵的英雄形象。)(1967年6月6日《人民日报》) 

1976年5月12日,郭沫若写了《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四海《通知》遍/文革卷风云/阶级斗争纲举/打倒刘和林/十载春风化雨/喜见山花烂漫/莺梭织锦勤/茁茁新苗壮/天下凯歌声/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奈“翻案”不得人心/“三项为纲”批透/复辟罪行怒讨/动地走雷霆/主席挥巨手/团结大进军”),但过了仅仅五个月零九天,四人帮被捕文革结束,他立即又赋一首《水调歌头·粉粹四人帮》抨击“四人帮”。(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黄粱。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和)害红太阳!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解放军报》1976年11月1日)这也是后来他的政治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

他在这一时期内言论行为的准则是:有可能遭灾引祸的话一概不说,事一概不做;有可能安全自保的一切话都可说,一切事都可做,因此有的作家送给他一个“风派人物”的绰号,说他“软软腰肢,弯弯膝盖,……朝秦暮楚,门庭常改”;讽刺他“大风起兮云飞扬,风派细腰是弹簧”。(1978年6月4日《人民日报》)

文学生涯

(图)郭沫若“五四”时期

郭沫若笔名、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因为他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生闰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淮会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郭沫若,1914年赴日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五四”时期,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1924年以后,郭沫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开始后回国,在周恩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战工作。历任《救亡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揭露国民党的卖国投降政策。

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所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哲学人物,颇多创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又发表了《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 《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在这期间,郭沫若写了许多迎合时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后人诟病,理论专著《李白与杜甫》一书更是令人齿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国文化界成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证。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政治影响

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当选为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共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故居和纪念馆


1、故居

郭沫若故居坐落在四川乐山市东35公里沙湾场正街。坐北向南,背负绥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第一院的左测房间,是郭沫若诞生处。中院右侧房间是郭沫若“结婚受难”时的新房;后院紧连小花园,有一间面对绥山的厅房,即为郭沫若四岁半启蒙受教的“绥山馆”家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荣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诗,即作于此。旧居近年经维修恢复原貌,于1981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九十周年时公开展出。

沙湾是郭沫若的诞生地,“绥山毓秀,沫水钟灵”,横贯光洁度湾城区南北的老街中段,一套坐西向东的四进穿斗木结构平房,前傍沫水,后依绥山。郭沫若故居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经逐步扩建,至郭沫若父亲郭朝沛经营家业时,达到目前规模,共有大小房间36间。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郭沫若早年的诗作《早起》、《茶溪》、《村居即景》等即作于此。

郭沫若故居博物馆位于旧居墙后,占地3.35亩,为一楼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筑,馆内亭台相接,环廊相连,竹木森森,池水涟涟,奇花异草,幽香阵阵。博物馆陈列大厅内,郭沫若的著作、文物和生平事迹资料及照片,依序展示在游人面前。


2、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占地7000平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1892~1978年)自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居至此,在这里度过了一生的最后15年。纪念馆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 故居”金字匾额。院中最为抢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与牡丹。

入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厢房及后排东房为生平陈列室,展示这位诗人、学者兼战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学、历史、考古、翻译等领域中的成就和为和平运动所作的贡献。

前排正房分别是客厅、办公室、卧室,穿过小月季园,后排正中是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方,它们都依旧保持着郭沫若在世时的状况。纪念馆现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特别是一批有关《管子》研究的线装书很有价值。


3、郭沫若广场

郭沫若广场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面积很大。

广场北面矗立着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大师的铜像,铜像西面是现代艺术中心。从郭沫若铜像往北面是一教,这是科大最古老的教学楼,也是物理实验的地点,所有科大人都在这里进行物理学实验。

东面是刻有“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校风纪念碑,东西面是枇杷林掩映中的钱临照铜像,此像立于2000年4月,借以深切缅怀原我校教授、副校长、中科院资深院士钱临照先生。沿广场东侧的道路向南,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水上报告厅。

郭沫若广场中心是一个喷泉广场,西面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科大东区图书馆就在广场前方。

著作书目


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高渐离》; 


回忆录

《洪波曲》


评论集

《雄鸡集》


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战争与和平》 (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年,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年,群益


著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沫若全集》(文学编l—5卷)1982一1987,人文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

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书法

郭沫若以书法闻名,风格独具特色,有“郭体”之称。在中国许多名胜地点的招牌都采用郭沫若的题字,如故宫博物院、北京四中、中国银行、荣宝斋、中国书店、沈阳故宫、华清池、黄帝陵、半坡遗址、吉林大学等。

郭沫若抗战期间在重庆时,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同时,与马衡、常任侠等人进行了江北汉墓的试掘,发现"富贵"等字砖,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由于他当时任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美术书法界人士,为繁荣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郭沫若的书法研究,可以从他对甲骨、金文研究开始计算,成果丰硕。到六十年代,郭沫若与高二适等人展开《兰亭》真伪大讨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了书法事业在"文化革命"时期的发展。这些成就,尤其是后期兰亭论辩中的数篇论文,无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一生大风大浪中过来的郭沫若,在其书法里头,充分表现出其大学者、大文豪风范:每幅作品,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用笔都十分肯定、果断,没有犹豫与迟疑;书写内容多自作诗词,无论旧体新体,都富有时代气息;对古典书法有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与探究,深得苏东坡、颜真卿神韵。郭沫若学习书法,不象一般人兀兀穷年专于一家而难有自家面目,而是从一开始便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非以自身作为先人奴隶,而是化他人为己用,独具风骨。


书法风格

依据其风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这是郭沫若先生的书法艺术从稚嫩向成熟过渡时期。这个阶段,他的书法风格总的来说,显得比较沉着、生涩和厚重。如:赠存英同志的扇面,录的是“谒语·士不可以不弘毅”句,全篇书法写得工整、平和,字与字之间安排得十分妥帖、匀称,字的点画轻重有致,势贯却不粘连,给人一种沉着、含蓄的感觉。又如1947年3月书写的“田寿昌五十初度”诗,虽然是行草书作,但书画毫不油滑,笔力遒劲,字字历落,充溢着才子之气。这个时期的书法,作者在落款上也有一个较明显的特征,即“郭”字“阝”部的竖笔多是顺势而下,取代了“沫”字的三点水旁,“若”字多作草书,特别是末笔在提按形成一个小圆圈后即剔出,大有经过一番曲折而将积郁在胸的火气一吐为快之感。从此落款形式中,我们也可感受到作者的书写风格正由工整、平和逐步向急速、洒脱而转化。

第二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这个时期是作者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他个人风格日趋成熟定型的时期。这个阶段,郭沫若先生的书风可以说是态势狂达、气机流畅、笔法娴熟、字字似有锋芒毕露之感。如1959年到三门峡写下的“诗八章”,无论在点画、结构、章法、意趣等方面,都较之第一阶段的书作更成熟,由于气势充沛,笔致显得很健劲,点理的起伏、顿挫、抑扬、燥润等,都比较自然地表露了作者独特的性格和艺术追求。“诗八章”可说是作者一生中难能可贵的精品之一。又如这个时期书赠成仿吾、侯宝林等同志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气势咄咄逼人,体现出一种少有的“霸气”。当然,这个时期作者在纵意挥写行草的同时,也偶有正书作品的面市。1962年夏写赠庶英的一幅书作,就是其中一例。这幅作品显示了作者比较扎实的正楷功力,全篇字既刻意经营又随意布置,渗透着传统的古意和作者鲜明的个性。 这个时期作者在作品上的落款,同前个时期相比,有了新的变化,“郭沫若”三个字,戛戛独立,字间几乎没有明显的笔连牵丝。这种比较规整、沉着的落款正好与极为洒脱的正文,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第三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初至郭老逝世。即郭老的晚年创作时期,这个阶段作者的字出现了返古现象,往常遒劲、奔放、狂达的书风此时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拙朴、深沉、苍老的风格。在不少作品中,还明显流露出作者笔力不逮、气势不贯的现象,这当然与郭沫若先生年老体衰有关。这个时期作者的书作在数量上明显少于第二个时期,现在能见到的有题徐悲鸿画册(1970年书)、录叶挺“囚歌”诗(1970年书)、作“怀念周总理”诗(1976年书)、作“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词(1977年书)、作“满江红·怀念毛主席”词(1977年书)、写“贺春节对联”(1977年书)等少量书作。


书法缺点 

纵观郭沫若一生三个阶段书风变化和发展历史,目前国人普遍认为:郭沫若先生在书法艺术创作上是成功的,功底是不凡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这主要集中反映在他对汉文字的研究,碑帖的考证和书法的创作等方面。特别是他那蕴寓于字中的狂肆的才子气,更是无人可企及的。

对于这一点,应该给以实事求是的充分肯定。但同时,从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看,正由于郭沫若先生博才多学和他那强烈的个性意识,使得他在汲取传统书法养料上,显得比较匮乏、薄弱,笔法单一,缺少变化,很多作品唯见气势不见韵味,显得格调不高。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存在的不足归纳为三点:

第一,笔画比较薄。所谓“薄”,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线条只坚不浑;二是笔力只重不实。郭沫若先生不太善于用笔,对点画的构造、线条的造型几乎都囿于一种简单的模式之中,仅凭概念和习惯来安置。特别是一些草率之作,常常给人留下飘浮的印象,缺乏内在的力度。同时,郭沫若先生按笔入纸的笔致比较轻,写小字还不太使人感到单薄,而一旦写大字,则弊病暴露无遗,柴担、鼠尾似的线条反复出列,令人生厌。

第二,结体比较散。郭沫若先生的书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差不多每个字都有向外伸展之势,字群之间、行列之间缺乏互为挪让照应,只见扩张之势,不见收蓄之形,从而导致通篇书作少了一个有机联系的轴心,各据一方,散散落落。

第三,书气中夹有“霸”味。这也就是郭沫若先生书法格调不高的根本原因。书法作品中的气息历来至关重要,古人曾将书气列为多等,视自然之气为上,人工之气为下。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就是强调艺术作品要顺乎自然、天意。郭沫若先生的书法人工制作的气息较浓(特别是他第二个时期的书作),字里行间时时流露出刀斧痕。不仅于此,郭沫若先生在字中的造作,时有一种火药味,用笔尖薄,使转倔强,加之字态向外扩张,颇有称霸之势。     

家庭


张琼华
佐藤富子
■张琼华
■于立群与郭沫若一家佐藤富子 张琼华 于立群与郭沫若一家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年-1980年)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五天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


佐藤富子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1893年-1994年)同居,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1948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佐藤富子带着孩子来到香港见到郭沫若,当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后选择离开。1949年后,佐藤富子几次去北京找郭沫若协议离婚后权责问题,郭都是避而不见或借故推脱。后来周恩来亲自出面,表示欢迎她和五个孩子都到中国来工作。此后佐藤富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连,改名郭安娜,跟儿子郭和夫住在一起。郭安娜曾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爆发后,受到一定影响。在此间她还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岁的母亲,但在很长时间内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岁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国她处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过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当时已住院的郭,这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郭沫若与安娜生有五个子女:

长男郭和夫是中国科学院的化学家。

次男郭博是建筑家和摄影家。

三男郭复生(亦叫佛生)是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程师。

女儿郭淑瑀。郭淑瑀后来与林爱信结婚,生一女林丛。林丛后留学日本,归化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现任日本国士馆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参与创立日本郭沫若研究会。

四儿郭志鸿是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于立群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年-1979年)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

两人共生四男二女:

儿子郭汉英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

次子郭世英1968年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不久从四楼坠下而死。

三子郭民英196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因文革中精神受刺激自杀。

长女郭庶英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现任北京中沛经济发展中心总经理

次女郭平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任郭沫若纪念馆馆长。

四子郭建英 1953年生,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现居美国。


其他

另外郭沫若还有多位情人,包括彭漪兰、于立忱(1912年-1937年,于立群的胞姊)、黄定慧(黄慕兰,1907年-?)等。郭的女性关系,譬如先后与多人结婚,对于立忱的始乱终弃(而间接甚或直接导致其自杀),为不少世人所诟病。

中国文联主席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中国文联),是由全国性文学艺术家协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全国性的产业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组成的人民团体。它成立于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7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起单位之一。
历届  主席 背景
第一届 郭沫若 1949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7月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
第二届 郭沫若 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改选了领导机构。
第三届 郭沫若 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改选了领导机构。
第四届 周扬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改选了领导机构。
第五届 曹禺 1988年11月8日至1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修改了会章,改选了领导机构。
第六届 周巍峙 1996年12月16日至2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修改了会章,改选了领导机构。
第七届 周巍峙 2001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修改了会章,改选了领导机构。
第八届 孙家正 2006年11月10日至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修改了会章,改选了领导机构。

中国科学院历届院领导

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信祝贺。
郭沫若 方毅 卢嘉锡 周光召 路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