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欣赏
草书《平安帖》 手卷 水墨绢本 历史年代: 尺 寸: 24×14 厘米 钤 印: 钤印:八征耄念 钤印:八征耄念、自强不息 内容介绍: 前隔水旧书签: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平安帖 黄绢隔水乾隆题: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徃。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眷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 庚戌清和月释文。御笔。 乾隆题:可亚时晴帖 王羲之《平安帖》(《告姜道帖》)一时过一千六百年,王羲之直接手写的原迹早已无存。其实,就在北宋时也只有几件视为原迹,如米芾曾获得的《王略帖》。传世的王羲之书迹有两类,一是后人勾摹的墨迹本,一是石刻或者木刻的碑帖。碑帖从勾摹开始,经过上石、刊刻、捶拓,再经过装裱的过程,书法原貌往往会打了折扣。墨迹摹本是从原迹上直接勾摹下来的,或者从唐摹本上再勾摹下来的,方法是双勾廓填或者双勾廓填兼临写。这中间总以唐代硬黄纸所摹为最精。现存唐摹王羲之帖有:1.《快雪时晴帖》;2.《远宦帖》;3.《奉桔帖》、《平安帖》、《何如帖》三帖合装(以上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里的《平安帖》帖文与本文讲的不同。);4.《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合装;5.《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二帖合装;6.《游目帖》(以上俱在日本);7.《姨母帖》、《初月帖》(合装于《万岁通天帖》中,在辽宁省博物馆。);8.《寒切帖》(在天津博物馆);9.《行穰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 ①共计九件十五帖。唐人临写的王书如《兰亭序》,敦煌出《瞻近帖》等不列在内。摹本是否出自唐宋人手,要注意几个因素:一、合乎王羲之的笔迹风格,摹写精良。二、有宋以上的著录或古法帖作为依据。三、纸、绢或装裱符合唐、宋时代。四、可靠的题跋和印鉴(往往只是一部分)以反映流传历史。宋人摹本,据鉴定家著录和发表出来的及所见者约有二十余种,绝大部分珍藏于博物馆里, 少数辗转閟于私家。由清代内府流出的绢本《平安帖》就是其中的一件。二绢本《平安帖》又称《告姜道帖》,笔法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颇合羲之草书法 度。刻意摹写,呈现轻重浓淡,然不免有笔滞处。临写并勾描,留下细痕。绢、纸非宋内府物,本帖绢地和前面花绫隔水均宋时织物。此帖绢本的尺寸纵24.5厘米,横13.8厘米。故宫有象牙嵌木尺,是清代标准营造尺,以此测量与《石渠宝笈续编》记录的“纵七寸六分横四寸三分”正合。本帖上的古印—“书画印”、“妙绝古今”,文徵明跋认为是宋王诜印,非伪。“柯九思印”及“柯九”(半)墨印也真。“宣和”“政和”内府诸印和“绍兴”印均伪。乾隆、嘉庆内府等印玺皆真。卷上弘历题写帖文,年款庚戌,即乾隆五十五年,已是八十老人。后边文徵明、王榖祥、彭年、胡汝嘉等跋及诸家印记都真。文徵明跋指出:右军书多写绢地。此帖已刻入《绛帖》。帖上有骑缝“绍兴”三小玺。还有附马都尉王晋卿“妙绝古今”、“书画印”和柯九思印。王、柯二君藻鉴最精,当为真迹无疑。文徵明是书画家兼鉴赏家,又是此帖的收藏与研究者,他写下的鉴识具体而切要。这里有个印章问题。文徵明跋讲“妙绝古今”、“书画印”两印是王晋卿的。据史载,王诜(1036-?)字晋卿,太原人,尚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为利州防御使,工书画。他是北宋晚期人。徐邦达先生在考证此帖时没有提及“妙绝古今”印。同时说:“本帖上古印‘书画印’(文徵明跋中以为王诜印)、柯九思印均 古,应非伪物。”②他引用文说并未否定。另一种不同看法认为“书画印”是元代柯九思(1290—1343)的,如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根据是柯九思等六家墨竹合卷上出现此印。③鉴于此二印实属罕见,有待再考。据印鉴、题跋,本帖曾为柯九思、文徵明收藏。清代进入内府,后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时存养心殿。鉴于上述多方面情况,本帖应为南宋时勾摹本。其水平,正如徐邦达先生所说:大略相当于今见之《上虞帖》 ④。 《上虞帖》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图一)。《宣和书谱》载右军《平安帖》有二,一是草书,二是行书,然只有帖名没有帖文,是否与本帖有关不易确定。姜蘷《绛帖平》有残本收入四库全书,未见有具体言及本帖的文字。三此帖见于宋刻《绛帖》。绛帖本《平安帖》提供了宋代的实物根据。《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炅出御府所藏历代书迹,命侍书王着编集十卷摹勒上石而成。《绛帖》是北宋皇佑、嘉佑年间(1049—1063)尚书郎潘师旦刻于山西绛州,共二十卷。《绛帖》虽祖《淳化阁帖》,但所收帖目多有损益。到明初,《绛帖》已罕有传世,故有内容不同的别本绛帖十二卷广为流行。今有宋刻《绛帖》一部藏故宫博物院,分前后各十卷(每两卷合一册,共十册)。原是明末涿州冯铨家物,经孙承泽、梁清标、吴荣光、潘仕成、王存善等收藏,并有翁方纲与吴荣光许多批注、题跋。《平安帖》在后第六卷,即“愿”字号卷之第二帖(图二)。⑤《绛帖》每卷用一个字作编号,二十字连起来成四句话,即“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登封书”。经对比,墨迹与帖本吻合,其书沉厚遒迈,古韵穆然。两本大小、笔画、神态相一致,墨迹本犹可显出墨色浓淡,笔致走向。仅几个字如“月”、“六”、 “等”、“深”、“得”略见差异。从墨本到刻帖,必须经过再摹、上石、镌刻几步工序,总会产生与底本的差别。明代嘉靖时鉴藏家华夏把《万岁通天帖》刻入《真赏斋帖》。因为刻的精工,当时人几乎和唐摹本同样看待。清代王澍讲:“信《真赏》为有明第一佳刻也。”即便如此,将《真赏斋帖》同《万岁通天帖》(今在辽宁省博物馆)比照仍可显出某些差异(图三)、(图四)。《绛帖》内此《平安帖》前人著录皆称“告姜帖”或者“告姜道帖”,帖文有九行。其前有《得凉帖》,后有《百姓帖》。此摹本今仅存四行,缺少后五行帖文。现将完整帖文抄录如下:“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一行)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二行)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三行)眷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四行)各可不寿以差也吾近(五行)患有痛今渐差(六行)献之故诸患勿力(七行)不具二夕告姜等平(八行)安寿故(九行)。”绢本的前后两边都有割裁不齐的痕迹,因此现存四行只是原来绢本中间的一段。至于后面原应有的 五行,何时分裂,分裂后的去向已不清楚。《告姜道帖》不在《淳化阁帖》系统中,故流传甚少。在宋代其它刻帖中还见于《澄清堂帖》。《澄清堂帖》未见宋元人详细记载。沈曾植考证认为是南宋海陵(今江苏泰州)常平使施宿刻的,时间在嘉定年间(1208—1224),帖内专收王羲之帖。至今只有宋刻残本存世,如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明邢侗旧藏《澄清堂帖》五卷中的两卷,失卷号。还有孙承泽旧藏的一、三、四卷。检此五卷宋拓残本中, 已不见《告姜道帖》。清代耆英翻刻过《澄清堂帖》若干残卷,其中包含《告姜道帖》,与绢本对校比《绛帖》出入明显 (图五)。⑥四古书画真迹被后人割裂分散是真迹改头换面的常用手法。一件长的书画卷,往往被市侩分割分售而谋利。如传为周文矩画的《宫中图》粉本长卷,竟被割成五段,今分放在美国(二段)、英国(一段)、比利时(一段)、意大利(一段)的博物馆和私人手中。文徵明(1470—1559)精鉴书画,富于收藏,他刻的《停云馆法帖》乃明季法帖的佼佼者。《停云馆帖》第四卷有《平安帖》四行,即从绢本摹出,尺寸大小相同。帖文左边刻出柯九思的两个半印,“平生”半印,印的位置也同。由此证明后边五行在文徵明收藏之前已经失去。文跋指出“缝印有‘绍兴’三小玺”,那应是原来真的。今见三个“绍兴”伪印是割裁之后添上的。文跋没有讲到“宣和”、“政和”印。设想原帖如有,文氏不会只讲南宋印而不讲北宋印,足见原卷没有。今见“宣和”、“政和”伪印也是割裁后添的。这恰恰是画蛇添足,露出破绽了。由此还可推证该帖进入内府当在南宋。文跋说:“嘉靖癸丑(1553)五月望日装毕因识其后,子孙其永保之”。此时文徵明八十四岁,后纸续有王榖祥嘉靖癸丑(1553)跋、彭年甲寅(1554)三月跋、胡汝嘉隆庆庚午(1570)跋,都说在文氏家中看帖的事。此后,直到进入清宫没再留下题跋,割裂一事无从查考。总之,绢本《平安帖》是一件可信的宋人摹王羲之书,它与《绛帖》刻本是依据同样的底本精细摹出来的。今《平安帖》墨本久隐复显,再度面世,深为庆幸;而能与宋拓《绛帖》彼此契合,则又获得一层证据,相互映发而愈增其重。注释:① 启功《〈唐摹万岁通天帖〉书后》,收入《唐摹万岁通天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②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上卷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③ 上海博物馆《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650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④ 同注②。⑤ 《中国法帖全集》(启功、王靖宪主编)第2册,253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⑥ 《中国法帖全集》第10册,81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林义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流传考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又称告姜道帖),最早见于北宋潘师旦摹刻的《绛帖》,共九行七十四字。此后,其墨迹为《宣和书谱》著录。(1)由于只是目录,并不知其材质及所书内容,因其归入王羲之草书类,又以所书内容有“平安”二字为帖名,后人遂将之与绛帖联系起来,认为其底本即是《宣和书谱》著录的那件,持此论者有顾复(2)及《石渠宝笈》编者(3)等等。完整的草书《平安帖》如今已不可得见了。幸柯九思、文徵明等的精心护持,我们还有幸能见到一个与《绛帖》极为相似的古墨迹,保存了它的前四行计四十一字,绢地极古,墨色浓黑。拿之与《绛帖》相比,不论从行气,结体及用笔上看,都十分相似。古来刻帖,往往参有摹刻者自己的书写、镌刻的习惯,在局部常有些许改动,加上唐宋勾摹的墨本也未必就只一件,因此我们暂不能肯定《绛帖》用以上石的就是我们眼前此本的全卷。由于历史留给我们的资料有限,我们目前能做的工作只能从其本身留存的确实可信的信息—比如收藏印记、题跋、装裱等方面着手,并参考可以得见的数据,去考证它可信的流传经历,判断它摹写、割裂的大致年代,以期引起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