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欣赏
草书《平安帖》 手卷 水墨绢本
历史年代:
尺  寸:24×14 厘米
钤 印:钤印:八征耄念  钤印:八征耄念、自强不息
内容介绍:前隔水旧书签: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平安帖 黄绢隔水乾隆题: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徃。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眷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 庚戌清和月释文。御笔。 乾隆题:可亚时晴帖 王羲之《平安帖》(《告姜道帖》)一时过一千六百年,王羲之直接手写的原迹早已无存。其实,就在北宋时也只有几件视为原迹,如米芾曾获得的《王略帖》。传世的王羲之书迹有两类,一是后人勾摹的墨迹本,一是石刻或者木刻的碑帖。碑帖从勾摹开始,经过上石、刊刻、捶拓,再经过装裱的过程,书法原貌往往会打了折扣。墨迹摹本是从原迹上直接勾摹下来的,或者从唐摹本上再勾摹下来的,方法是双勾廓填或者双勾廓填兼临写。这中间总以唐代硬黄纸所摹为最精。现存唐摹王羲之帖有:1.《快雪时晴帖》;2.《远宦帖》;3.《奉桔帖》、《平安帖》、《何如帖》三帖合装(以上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里的《平安帖》帖文与本文讲的不同。);4.《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合装;5.《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二帖合装;6.《游目帖》(以上俱在日本);7.《姨母帖》、《初月帖》(合装于《万岁通天帖》中,在辽宁省博物馆。);8.《寒切帖》(在天津博物馆);9.《行穰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 ①共计九件十五帖。唐人临写的王书如《兰亭序》,敦煌出《瞻近帖》等不列在内。摹本是否出自唐宋人手,要注意几个因素:一、合乎王羲之的笔迹风格,摹写精良。二、有宋以上的著录或古法帖作为依据。三、纸、绢或装裱符合唐、宋时代。四、可靠的题跋和印鉴(往往只是一部分)以反映流传历史。宋人摹本,据鉴定家著录和发表出来的及所见者约有二十余种,绝大部分珍藏于博物馆里, 少数辗转閟于私家。由清代内府流出的绢本《平安帖》就是其中的一件。二绢本《平安帖》又称《告姜道帖》,笔法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颇合羲之草书法 度。刻意摹写,呈现轻重浓淡,然不免有笔滞处。临写并勾描,留下细痕。绢、纸非宋内府物,本帖绢地和前面花绫隔水均宋时织物。此帖绢本的尺寸纵24.5厘米,横13.8厘米。故宫有象牙嵌木尺,是清代标准营造尺,以此测量与《石渠宝笈续编》记录的“纵七寸六分横四寸三分”正合。本帖上的古印—“书画印”、“妙绝古今”,文徵明跋认为是宋王诜印,非伪。“柯九思印”及“柯九”(半)墨印也真。“宣和”“政和”内府诸印和“绍兴”印均伪。乾隆、嘉庆内府等印玺皆真。卷上弘历题写帖文,年款庚戌,即乾隆五十五年,已是八十老人。后边文徵明、王榖祥、彭年、胡汝嘉等跋及诸家印记都真。文徵明跋指出:右军书多写绢地。此帖已刻入《绛帖》。帖上有骑缝“绍兴”三小玺。还有附马都尉王晋卿“妙绝古今”、“书画印”和柯九思印。王、柯二君藻鉴最精,当为真迹无疑。文徵明是书画家兼鉴赏家,又是此帖的收藏与研究者,他写下的鉴识具体而切要。这里有个印章问题。文徵明跋讲“妙绝古今”、“书画印”两印是王晋卿的。据史载,王诜(1036-?)字晋卿,太原人,尚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为利州防御使,工书画。他是北宋晚期人。徐邦达先生在考证此帖时没有提及“妙绝古今”印。同时说:“本帖上古印‘书画印’(文徵明跋中以为王诜印)、柯九思印均 古,应非伪物。”②他引用文说并未否定。另一种不同看法认为“书画印”是元代柯九思(1290—1343)的,如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根据是柯九思等六家墨竹合卷上出现此印。③鉴于此二印实属罕见,有待再考。据印鉴、题跋,本帖曾为柯九思、文徵明收藏。清代进入内府,后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时存养心殿。鉴于上述多方面情况,本帖应为南宋时勾摹本。其水平,正如徐邦达先生所说:大略相当于今见之《上虞帖》 ④。 《上虞帖》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图一)。《宣和书谱》载右军《平安帖》有二,一是草书,二是行书,然只有帖名没有帖文,是否与本帖有关不易确定。姜蘷《绛帖平》有残本收入四库全书,未见有具体言及本帖的文字。三此帖见于宋刻《绛帖》。绛帖本《平安帖》提供了宋代的实物根据。《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炅出御府所藏历代书迹,命侍书王着编集十卷摹勒上石而成。《绛帖》是北宋皇佑、嘉佑年间(1049—1063)尚书郎潘师旦刻于山西绛州,共二十卷。《绛帖》虽祖《淳化阁帖》,但所收帖目多有损益。到明初,《绛帖》已罕有传世,故有内容不同的别本绛帖十二卷广为流行。今有宋刻《绛帖》一部藏故宫博物院,分前后各十卷(每两卷合一册,共十册)。原是明末涿州冯铨家物,经孙承泽、梁清标、吴荣光、潘仕成、王存善等收藏,并有翁方纲与吴荣光许多批注、题跋。《平安帖》在后第六卷,即“愿”字号卷之第二帖(图二)。⑤《绛帖》每卷用一个字作编号,二十字连起来成四句话,即“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登封书”。经对比,墨迹与帖本吻合,其书沉厚遒迈,古韵穆然。两本大小、笔画、神态相一致,墨迹本犹可显出墨色浓淡,笔致走向。仅几个字如“月”、“六”、 “等”、“深”、“得”略见差异。从墨本到刻帖,必须经过再摹、上石、镌刻几步工序,总会产生与底本的差别。明代嘉靖时鉴藏家华夏把《万岁通天帖》刻入《真赏斋帖》。因为刻的精工,当时人几乎和唐摹本同样看待。清代王澍讲:“信《真赏》为有明第一佳刻也。”即便如此,将《真赏斋帖》同《万岁通天帖》(今在辽宁省博物馆)比照仍可显出某些差异(图三)、(图四)。《绛帖》内此《平安帖》前人著录皆称“告姜帖”或者“告姜道帖”,帖文有九行。其前有《得凉帖》,后有《百姓帖》。此摹本今仅存四行,缺少后五行帖文。现将完整帖文抄录如下:“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一行)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二行)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三行)眷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四行)各可不寿以差也吾近(五行)患有痛今渐差(六行)献之故诸患勿力(七行)不具二夕告姜等平(八行)安寿故(九行)。”绢本的前后两边都有割裁不齐的痕迹,因此现存四行只是原来绢本中间的一段。至于后面原应有的 五行,何时分裂,分裂后的去向已不清楚。《告姜道帖》不在《淳化阁帖》系统中,故流传甚少。在宋代其它刻帖中还见于《澄清堂帖》。《澄清堂帖》未见宋元人详细记载。沈曾植考证认为是南宋海陵(今江苏泰州)常平使施宿刻的,时间在嘉定年间(1208—1224),帖内专收王羲之帖。至今只有宋刻残本存世,如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明邢侗旧藏《澄清堂帖》五卷中的两卷,失卷号。还有孙承泽旧藏的一、三、四卷。检此五卷宋拓残本中, 已不见《告姜道帖》。清代耆英翻刻过《澄清堂帖》若干残卷,其中包含《告姜道帖》,与绢本对校比《绛帖》出入明显 (图五)。⑥四古书画真迹被后人割裂分散是真迹改头换面的常用手法。一件长的书画卷,往往被市侩分割分售而谋利。如传为周文矩画的《宫中图》粉本长卷,竟被割成五段,今分放在美国(二段)、英国(一段)、比利时(一段)、意大利(一段)的博物馆和私人手中。文徵明(1470—1559)精鉴书画,富于收藏,他刻的《停云馆法帖》乃明季法帖的佼佼者。《停云馆帖》第四卷有《平安帖》四行,即从绢本摹出,尺寸大小相同。帖文左边刻出柯九思的两个半印,“平生”半印,印的位置也同。由此证明后边五行在文徵明收藏之前已经失去。文跋指出“缝印有‘绍兴’三小玺”,那应是原来真的。今见三个“绍兴”伪印是割裁之后添上的。文跋没有讲到“宣和”、“政和”印。设想原帖如有,文氏不会只讲南宋印而不讲北宋印,足见原卷没有。今见“宣和”、“政和”伪印也是割裁后添的。这恰恰是画蛇添足,露出破绽了。由此还可推证该帖进入内府当在南宋。文跋说:“嘉靖癸丑(1553)五月望日装毕因识其后,子孙其永保之”。此时文徵明八十四岁,后纸续有王榖祥嘉靖癸丑(1553)跋、彭年甲寅(1554)三月跋、胡汝嘉隆庆庚午(1570)跋,都说在文氏家中看帖的事。此后,直到进入清宫没再留下题跋,割裂一事无从查考。总之,绢本《平安帖》是一件可信的宋人摹王羲之书,它与《绛帖》刻本是依据同样的底本精细摹出来的。今《平安帖》墨本久隐复显,再度面世,深为庆幸;而能与宋拓《绛帖》彼此契合,则又获得一层证据,相互映发而愈增其重。注释:① 启功《〈唐摹万岁通天帖〉书后》,收入《唐摹万岁通天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②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上卷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③ 上海博物馆《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650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④ 同注②。⑤ 《中国法帖全集》(启功、王靖宪主编)第2册,253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⑥ 《中国法帖全集》第10册,81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林义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流传考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又称告姜道帖),最早见于北宋潘师旦摹刻的《绛帖》,共九行七十四字。此后,其墨迹为《宣和书谱》著录。(1)由于只是目录,并不知其材质及所书内容,因其归入王羲之草书类,又以所书内容有“平安”二字为帖名,后人遂将之与绛帖联系起来,认为其底本即是《宣和书谱》著录的那件,持此论者有顾复(2)及《石渠宝笈》编者(3)等等。完整的草书《平安帖》如今已不可得见了。幸柯九思、文徵明等的精心护持,我们还有幸能见到一个与《绛帖》极为相似的古墨迹,保存了它的前四行计四十一字,绢地极古,墨色浓黑。拿之与《绛帖》相比,不论从行气,结体及用笔上看,都十分相似。古来刻帖,往往参有摹刻者自己的书写、镌刻的习惯,在局部常有些许改动,加上唐宋勾摹的墨本也未必就只一件,因此我们暂不能肯定《绛帖》用以上石的就是我们眼前此本的全卷。由于历史留给我们的资料有限,我们目前能做的工作只能从其本身留存的确实可信的信息—比如收藏印记、题跋、装裱等方面着手,并参考可以得见的数据,去考证它可信的流传经历,判断它摹写、割裂的大致年代,以期引起大家
浏览量:135
数据统计:
预展上拍量:1
拍卖成交量:4
拍卖成交量:4,582,723RMB
草书昨日帖 手卷 水墨纸本
历史年代:
尺  寸:25×14 厘米
钤 印:鉴藏印:明昌御览(朱)
款 识:释文:昨日吾此事,以之乡共事。每思不须然,欲不可长 
内容介绍:按语: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它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浏览量:109
数据统计:
预展上拍量:1
拍卖成交量:4
拍卖成交量:4,582,723RMB
三月帖 手卷 水墨纸本
历史年代:
书法材质:水墨纸本
书法形式:手卷
钤 印:钤印:吴湘  钤印:康熙宸翰、敕几清晏  钤印:太原异撰、文肃曾孙、随庵 钤印:韩菼之印、慕庐、东南云峰 钤印:王掞之印、颛庵 钤印:丁丑张贞、杞园书画、河东 钤印:王原祁印、麓台、期仙庐 钤印:钱坫私印 钤印:梁山祭尊 鉴藏印:殿宝、弘文馆藏、米、寿、松雪斋、九思、啸庐眼福、傲俫山房
款 识:题识:三月十三日,羲之顿首。近反(亦)至,念足下哀悼之至,不可胜。更寒外回,足下如何?吾劣劣,遣问知。王羲之顿首。 题跋:(一)王右军为千古书家鼻祖,唐时虞、褚、颜、欧,悉以右军为宗,宋之苏、米,元之赵吴兴,书学渊源皆由此出。右军书诸体尽善,而草书尤有龙翔凤舞之势。三月贴为历代所盛推,遒劲秀逸,与十七帖同一笔法,而神韵过之。此帖向为余家旧藏,先大人珍秘爱玩,不啻球图。余少时犹及见之。迨鼎革之初,避兵山泽间,适逢抢攘,竟尔失去,遍访莫如其踪,怅恨不已。王峰顾子幼铁于粤中得之,见先人图记累累,知非赝物,质诸赏鉴家,皆云真迹无疑,洵为希世异宝。归以示余,不胜惊讶,深喜神迹之得所归,而余于数十年之后,重见故物,亦非常之幸也。可见物之得失存亡,莫不有数,岂偶然哉。娄东随庵王撰谨识。(二)谗鼎以赝,时近犹然。况千载而下,如今世传右军书乎。然好古家自有真赏,不受欺也。此本乃藏之太常家,殊可宝。往先宗伯家藏右军黄庭内景经墨迹,绝爱之,后入内府。沈文恪公曾奉旨作跋生叹,以为非复人间所有。余未及见,展此卷,不禁神往也。长洲韩菼题。(三)先君子于法书名画,赏鉴特精,家藏晋人真迹《三月帖》及《曹娥碑》,并为世宝。《曹碑》少时犹及见之,绢素未甚残缺,而墨痕隐见,几不可辨,要其光气奕然,真神品也。右军《三月帖》则从兵火中失去,未知竟落何所,每以未得寓目为恨。壬午夏,顾君幼铁携示都门,云从粤东购得之。先君子印识宛然,其精神焕发,绢素完善,视《曹碑》有加。惜延津之剑,不能复合耳。幼铁留心缣素,雅善收藏,是帖真得所归。而余软红尘土中,复得见先人旧物,以赏宿愿,何幸如之。展卷婆娑,更不胜手泽之感矣。娄水王掞谨题。(四)康熙壬午秋,余游会城,解后幼铁先生,定交历山之麓,与数晨夕谈艺文书画,常至夜分。一日出王右军《三月帖》见示,高古劲逸,纯雅可爱,纵纸敝墨渝而犹揾入肤理,其为真迹无疑。昔闻王敬美得大令《送梨帖》,为希世之珍,每一慨念,不胜色飞。摩挲此卷,足慰平生,可不向空虚着想矣。牟山张贞谨题。(五)右军《三月帖》为希世之珍,曾归先祖奉常公收藏,惜余生也晚,未获一见,并未悉失去之故。玉峰顾幼铁先生从粤东得之,持以见示,展卷谛视,图识宛然,自是吾家故物也。随庵、西田两叔亦叹赏不置,皆足题识,并书以附于后。娄东王原祁谨识。(六)右军三月遗真迹,云是王家旧藏帖。上有历代名人跋,失而复得跋尽轶。国初藏家顾幼铁,装成传观各惊绝,携至都门重题识。曾经御览书署额,补装卷首成完璧。久为艺林希世物。晋代迄今几历劫,风霜仍发新颖笔,乃知人生真顷刻,不朽千古惟翰墨,沧桑循环不可说,一任骚人争得失,失者失而得者得,得失从来难意必,忆昔曾造瓶庐室,联床夜话欢相洽,宋元卷轴晋唐册,疑义几经相与柝,公评斯帖指首屈。斯帖见之非一日,心期乐与素晨夕,一朝不见三秋隔,奈何卅年重离别。徒令少年学不殖,今日相对头如雪。昔时所见帖则一,见帖之人已非昔。展卷三复长叹息,吟成起视秋月白。乙丑秋九月,舟次虎阜,遇瓶庐先生出此,索跋,十兰老友为题古风一首,以病腕代楷,吴中吴湘吴识于酙酌桥畔借印。(七)瓶庐与余别来三十年,见之恍如鬲世,出此属题,感而赋此,时嘉庆十年九月。十兰钱坫。
著 作:出版:1.(民国)赵尔萃《傲倈山房五朝墨迹》第一册2《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三)》第2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4月。
内容介绍:说明:此作经康熙帝题引首,王撰、韩菼、王掞、张贞、王原祁、吴湘、钱坫等人题跋。王撰(1623-1709)明末清初诗人、书画家。字异公,一字大年,号随庵、随訚、随老、揖山居士、随叟,苏州府太仓(今属江苏)人。王时敏第三子。工隶书、山水,笔墨超逸,峰峦树石,无不肖似时敏。韩菼(1637-1704),字符少,别号慕庐,长洲(今苏州)人。性嗜酒,顺天乡试时,尚书徐干学取之遗卷中。康熙十一年(1672)入国子监做监生。康熙十二年(1673年)状元。王掞(1644-1728)字藻儒,一作藻如,号颛庵、西田主人,太仓(今属江苏)人,王时敏八子。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编修,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有《西田集》。张贞,字起元,号杞园,山东安邱(安丘)人。康熙11年(1672)拔贡,官翰林院待诏。18年(1679)荐举博学鸿诃,不赴。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着杞园半部、潜州,娱老等集。钱坫(1744-1806),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清代书家。字献之,号小兰、十兰。自署泉坫。钱大听之侄。干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累官知干州、兼署?涔ο亍I礁木贰>第饔叩兀裙ば∽M豸酥榉遥忠萆伲佩U鹤澹婕喷鹆僖剩ń袷羯蕉笄ɑ峄ń裾憬苄耍砟暌迂呦亟鹜ィ泄榉遥惺槭ブ啤@蚊厥猷O、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题签:(一)御题三月帖真迹。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国朝名人跋,瓶庐居士珍藏。丙寅九月登高日重装,吴中吴湘吴贡桓书藏。(二)王右军三日帖真迹。乾隆丙申,瓶中人装。 引首:霜拓风盘。 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4月。书法25×18cm;题跋27×175cm
浏览量:35
数据统计:
预展上拍量:1
拍卖成交量:4
拍卖成交量:4,582,723RMB
行书“鹅” 立轴 纸本
历史年代:东晋及十六国
创作年代:公元 353 年
尺  寸:220×94 厘米
钤 印:钤印:王羲之印(白文)、逸少(朱文)
款 识:款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仲春。王羲之书于静室。 题跋:略。 
内容介绍:录文:鹅。
浏览量:214
数据统计:
预展上拍量:1
拍卖成交量:4
拍卖成交量:4,582,723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