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
沈复
沈复 shěn fù(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基本介绍
自传体小说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
浮生六记
有关故事
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芸尝着沈复衣冠与夫一同出游,知音相得。后芸失欢于公婆,夫妻几度受逐于家庭,二人痴情一往,略无怨尤,患难之间感情益深,然芸终因血疾频发不止,魂归一旦。因贫困,芸至死不肯就医,弥留时惟心心念念缘结来生。芸虽亡,而沈复对她的深情却无止境。沈复与陈芸的事迹在沈复的自传《浮生六记》中有详细的记述。
沈复夫妇为家庭所不容,固然还有家族内部财产争夺以及小人拨弄是非、蓄意陷害等因素,但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他们夫妇二人率真任情的个性作风与封建礼法相冲突。以家长和传统的眼光来看,沈复就是一个“不思习上”的败家子,而陈芸则是助纣为虐的坏媳妇。尽管因此遭遇种种变故,但沈复始终不曾因自己的品行而忏悔,他自信与陈芸相亲相爱是夫妻应有之义,自信个人才性无可指责,所以他敢于敞开胸怀,坦然相陈。他或许算不上伟男子,却绝对是一位奇男子。
百花散文
散文文体范围,代有嬗变,古今不同。本丛书所选,以抒情、记述体等文学性较强的散文为主。入选作家上起自先秦,下迄于清代。按不同作家分别成册。各书篇目排次,原则上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以便读者了解散文创作的发展脉络、演变轨迹。
本丛书每书分两部分:一为论文,内容除简介作者生平、文学活动外,着重结合选入本书的作品,分析、评述其散文创作思想特别是艺术特色、散文创作发展历程及影响。一为散文,每篇均附加题解、注释。
论文部分力图与散文部分互补共济,以论文帮助读者对所选散文提高到理性认识,又以所选散文来深化读者对论文的
每书所选散文,除了作者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外,还照顾到作者不同时期、不同题材、风格的文学性散文,以便体现作者散文创作发展道路。
题解除解释文题中有关词语、专门名词等和说明写作时间、出处、版本等外,还对作品写作背景、思想价值、艺术特色以至艺术手术等,加以简明的评述。
注释以疏解难字、难词以及典故、职官、器物、人名、地名等为主。对其重要者、用法特殊者,并援引出处或例句,以便读者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浮生六记》卷五佚
沈复行文,笔墨轻灵,笔致细腻,简洁生动,俞平伯先生有如下的评论:
即如这书(《浮生六记》),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象;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半儿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二)整体风格与其他人的风格相异。
李鼎元的《使琉球记》,对于中山王宫室也有颇为详细的描写:过中山先王庙下山,坦途里许,有水田。上万松岭迤逦而东,数里许,衢道修广,有坊牓曰“中山道”。南为安国寺,对寺为世子弟,中路砌石为墩,中植凤蕉一丛,佛桑二株。更进,又一坊,牓曰“守礼之邦”。道左有天界寺,寺西南为王茔,对茔为大美殿……。更进为欢会门,踞山颠叠礁石为城,削磨如壁,有马道,无雉堞,高五尺以来,远望如聚髑髅,始悟隋书所谓“王居多聚髑髅其下”者。乃远望,误于形似,实未至城下也。城外石崖左镌“龙冈”字,右镌“虎崒”字。城四门:前,西向,即欢会门,王宫西向者,以中国在海西,表忠顺面内之意;后,东向,为继世门;左,南向,为水门;右,北向,为久庆门。再进,层厓有门,西北向,曰瑞泉,即每日秀才送馆之泉也。左右甬道有左掖、右掖二门,通入王宫。更进有漏西向,牓曰“刻漏”,上设铜壶漏水。更进有门西北向,为奉神门,即王府门也。殿庭方广十数亩,分砌三道。由甬道进至阙庭,如前仪行礼毕,乃瞻王殿。殿九楹,左右夹室,一月台覆以穹亭中。阶七级,石栏周护,雕刻花鸟。殿上为御书楼,高敞壮丽,钜梯当楹立,正中悬奉圣祖仁皇帝御书“中山世土”匾额,左奉世宗宪皇帝御书“辑瑞球阳”
(三)用语习惯、特色与可确定为沈复作的《浮生六记》中的篇章相同。
1,佚文“……有着白地青花衫微映大红抹胸者,有著五彩印花衫束紫绉纱汗巾者……”与卷四“有着短袜而撮绣花蝴蝶履者,有赤足而套银脚镯者……”句式同类,语言风格一致。
2,今传本《浮生六记》卷四与佚文中,作者描写人的穿戴,习惯用“插”、“披”、“束”等字,随手列出卷四描写鸨儿的文字:鸨儿呼为“梳头婆”,头用银丝为架,高约四寸许,空其中而蟠发于外,以长耳挖插一朵花于鬓,身披元青短袄,著元青长裤,管拖脚背,腰束汗巾或红或绿,赤足撒鞋,式如梨园旦脚……佚文中这样的用词习惯与之完全一样,比如:……即见一老人戴荷叶巾,披深黄色大襟衣,有似鹤氅,束蓝带,手执藤杖,白须飘然;率男子八人,头梳高髻,身披白花红地衫,腰束皂色带,各执花枝绕场而舞,如堆花状……又闻竹板声,扮出四童女,髻插金凤花,额束紫绡帕,披大红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