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聪
杨文聪
杨文聪(1596—1646)明末画家、抗清官员。字山子、龙友,号陈龙、鹤巢、雪盦,原籍贵州贵阳,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万历四十七年举人,官至兵部郎中,清兵入闽,被执不屈而死。博学好古,善画山水,为”画中九友”之一。  

在历史上,有多位杨文聪,现在就选几位介绍一下。

杨文聪(1597-1645),字山子、龙友,号陈龙、鹤巢、雪盦,贵阳人,流寓金陵。万历四十七年举人,官至兵部郎中,博学好古,善画山水。明代著名画家,与董其昌李流芳邵弥等称“画中九友”。博学好古,书法超逸。善画山水,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雅去其佻,出入巨然、惠崇之间。清兵入闽,被执不屈而死。有《洵美堂集》。

传世画作

杨文聪杨文聪作品
崇祯十一年(一六三八)有《枯木竹石图》,藏南京博物院
崇祯九年(1636)作《仿董巨山水》轴,现藏北京市文物局;
《仿倪瓒山水图》轴藏无锡市博物馆;
十一年作《水村图》卷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
十五年(1642)作《仙人村坞图》轴藏故宫博物院
崇祯四年(1631)作《秋林远轴图》轴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有《洵美堂集》行世。

著名诗作

《朱雀航》作者:[明]杨文聪 (1597-1645)

野航月冷草萧萧,曾照当年劫火烧。遗恨至今流不断,酸风昨夜返寒潮。

英雄杨文聪

杨文聪杨文聪家乡地址
杨文聪老人亲眼目睹了庾家河战斗,讲起当年的情形,他仍心情沉重。当年土木结构的药铺,与陕西丹凤县庾家河街周边的红砖房比起来,显得是那么的不协调。但房屋的主人却一直住在这里。因为他们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住在这间房子里让他们感觉比谁都舒适。

 房子的第一代主人叫杨春荣,开着一家叫“春茂永”的药铺。他既看病卖药,还贩点药材,家境殷实。30多岁的他经常走村串户,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又好打抱不平,深受乡民爱戴。1934年12月9日,红25军进驻庾家河。当地群众受国民党“红军青面獠牙”的蛊惑,全都吓跑了。国民党政府的镇长把公章交给杨春荣代为保管,也带着卫兵和家人跑得不见人影。杨春荣收拾铺面时,他一身长衫的打扮引起了红军注意,被误认为土豪抓了起来。一些回来的群众听说后,纷纷赶来替他说情,说他是“杨善人”,红军恍然大悟,马上放了他。红军见他的房间宽敞,就决定在药铺休整开会。战斗开始后,杨春荣背着药箱为红军伤病员治病疗伤,清洗伤口,熬汤递药。红军走后,他还组织村民掩埋了阵亡战士的遗体。

杨春荣的儿子杨文聪,子承父业,不但学会了看病,还继承了爱党拥军的好传统,是丹凤县连续几届政协委员。多年来,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在自己家里办起了一个小小的墙报展览。庾家河战斗是红25军在长征途中打的一场恶仗,每年来这里参观的人达3000多人。82岁的杨文聪作为见证人,自任讲解员。“这个板凳,还是当年留下来的,尽管占地方,我还是舍不得扔掉。”老人指着堂屋里放着的一条可供五六个人坐的凳子说。庾家河战斗结束后,10岁的杨文聪跑到山上,看到满地的尸体。他回家告诉了父亲,父亲组织20多户村民将红军的遗体集中埋葬。“两名14岁的红军小战士在我家养伤。因年龄相仿,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互称弟兄,吃住形影不离。当红军战士伤愈离开时,我们都抱着哭了。”回想起这一幕,老人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情。讲传统,老杨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当政协委员多年来,他提出了加快山区公路建设、改善山区医疗条件等多项提案。

杨青山是杨家第三代人,师范毕业后,当了多年的老师,是庾岭镇小学的音乐老师。深受爷爷和父亲的耳濡目染,他从小就爱听红军的故事,还帮父亲整理红军资料。如今,他接过了父亲“讲解员”的接力棒,对红25军的历史研究得烂熟。他将红军在庾家河革命斗争的故事和将领作词谱曲,创作《什么是红军》、《歌唱咱们的亲人徐海东》等歌曲100多首,每次参观团来时,他都要拿出手风琴,为他们演唱。 他不但向学生教唱,还制作成磁带、光碟播放,让革命的歌声飘荡在山谷。红25军老干部经常来参观他们家庭展览,给予高度评价:“杨家祖孙三代用革命遗址做阵地,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几十年不间断,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