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吾
李卓吾
李卓吾李卓吾
李卓吾(1527-1602)名贽,号卓吾,又号笃吾、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今泉州)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人后入仕,历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刑部郎中、户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官职,为官正直清廉,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后因不满朝政而辞去官职,漂泊于湖北、南京、北京等地,潜心学问,教授子弟。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焚书》6卷、《续焚书》5卷、《藏书》68卷、《续藏书》27卷、《初潭集》20卷、《李氏文集》20卷、《李氏丛书》12种等。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游记》、《浣纱记》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李卓吾

  李卓吾(1527-1602)名贽,号卓吾,又号笃吾、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今泉州)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人后入仕,历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刑部郎中、户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官职,为官正直清廉,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后因不满朝政而辞去官职,漂泊于湖北、南京、北京等地,潜心学问,教授子弟。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焚书》6卷、《续焚书》5卷、《藏书》68卷、《续藏书》27卷、《初潭集》20卷、《李氏文集》20卷、《李氏丛书》12种等。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游记》、《浣纱记》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

  

简介


  本书由明朝叶昼托李卓吾进行了全面的评点。他的评点理论虽不及金圣叹全面系统,但他上承李卓吾,下启金圣叹,对《西游记》的奇幻性格,提出了独特见解,要比否定贬斥《西游记》艺术成就的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高明得多。


  “读《西游记》者,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戏论。余为一一拈出,庶几不埋没了作者之意。即如第一回有无限妙处,若得其意,胜如罄翻一大藏了也。篇中云:‘释厄传’,见此书读之可释厄也。若读了《西游》,厄仍不释,却不辜负了《西游记》么?何以言释厄,只是能解脱便是。”托名李卓吾的《西游记》批评文字诸如此类,要言不烦,点到为止,却能够直指精髓,发人深思。


  

意义


  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当然是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致,但是也与这些小说刊刻之后,一大批眼光独到的小说批评家们极力批点评说有极大的关系。像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密切相连的。他们不仅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的新局面,也使更多的读者通过他们的批评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





学术观点

  李卓吾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在文学方面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他的这些离经叛道之举,不为统治者所容,视他如眼中钉,而屡遭迫害。万历二十九年(1601),他在湖北麻城遭人陷害无法存身,先逃至河南商城,后由好友马经纶接来北京通州家中避难。次年,又遭人所劾,以“敢倡乱道,诬世惑民”之罪,将其逮捕入狱。他不堪受辱,自尽于狱中。他去世后,马经纶遵其遗嘱,将其安葬于通州城北的马厂村。1610年,汪可受曾立《卓吾老子墓碑》;1612年,马经纶之子马健顺协助詹轸光立有《李卓吾先生墓碑》。均先后被毁。


  如今,李卓吾墓已成为通州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前来瞻仰这位一代宗师。但遗憾的是,在关于李卓吾的介绍中,却鲜有提及他是回族这一史实。

所属民族

  

李卓吾先生墓

 李卓吾祖上原是河南固始的回族,元末迁至福建泉州,数代从事与阿拉伯的海上贸易。他本姓林,名载贽。因其三世祖叔被官府所杀,为避祸而改姓李。他虽然毕生读儒书,研究佛学,但在临终遗嘱中仍要求按伊斯兰教规安葬,并详尽地嘱托了回族的安葬习俗:不要用棺木,不穿新衣服,“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然后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未入坑时,且搁我魄于板上,用予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一白布巾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布交缠其上……”他的这一切安排完全是回族的丧葬习俗。


  在通州城的西海子公园内,有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李卓吾先生墓。


  李卓吾先生墓曾屡遭毁损,几经变迁,多灾多难。1983年,得以迁至西海子公园内,方得安宁。周扬题写了“一代宗师李卓吾先生墓”的墓碑。另有欧阳中石先生书题之碑。在青松翠柏,一湖碧水的环绕中,李卓吾先生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