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
乙瑛碑
东漠桓帝永兴元年,山东曲阜孔庙里刻立一块石碑。碑上记载鲁相乙瑛请在孔庙设置“百石卒史”,执掌祭祀的公赎。此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又称“百石卒史碑”,简称“乙瑛碑”。  

简介

《乙瑛碑(02)》内容简介:东漠桓帝永兴元年,山东曲阜孔庙里刻立一块石碑。碑上记载鲁相乙瑛请在孔庙设置“百石卒史”,执掌祭祀的公赎。此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又称“百石卒史碑”,简称“乙瑛碑”。“金石萃编”记载,此碑高七尺八寸五分,宽三尺七寸,宇共十八行,满行四十字。后人将“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誉为孔庙著名三碑。

乙瑛碑乙瑛碑

《乙瑛碑(02)》影印之拓本,系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代中期古拓佳品。

详细介绍

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 ,亦称“汉鲁相请置百石卒史碑”、“孔和碑”。东汉永兴元年 (153)立,在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西。碑高约1.83米,宽0.83米,隶书。碑阳铭文 18行,行 40字。末有宋嘉祐七年张稚圭题记,谓此碑为钟太尉书,不确。
乙瑛碑乙瑛碑

碑文刻文书3件,并附赞词 1篇。文书内容:

①为司徒司空因鲁相所请,上奏皇帝,请置百石卒史一人,管理孔庙日常典祀,皇帝批准所请;

②为司徒司空下发鲁相的文书,命选拔明经艺通礼仪者一人,担任此职;

③为鲁相回报文书,已选拔孔和任百石卒史。碑文是研究汉代文书制度的重要资料。碑文字迹精美,骨肉匀称,沉厚飘动,是传世著名汉代隶书代表作。此碑拓翻刻本、影印本甚多,以延光室、古物同欣社的影印本为最佳

原文: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魯前相瑛書言,詔書崇聖道,勉〔藝〕, 孔子作春秋,制孝經,五經,演易〔繫〕辭,經緯天地,幽讚神明,故特立 廟,成?四時來祠,事已即去,廟有禮器,無常人掌領,請置百石一人, 典主守廟,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須報,謹問大常,祠曹掾馮牟, 史郭玄辭對,〔故事辟〕〔禮〕未行,祠先聖師,侍祠者,孔子子孫,大宰, 大祝令各一人,皆備爵,大常丞監祠,河南尹〔給〕牛〔羊〕彖各一,大 司農給米祠,臣愚以為,如瑛言,孔子大聖,則象乾?,為漢制作,先世所尊, 祠用眾〔牲〕,長〔備〕,〔今欲〕加寵子孫,〔敬〕恭明祀,傳于罔極, 可許,臣請魯〔相〕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領禮器,〔出〕,〔 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戇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臣稽首以聞。 制曰可,〔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 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陽宮 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 元嘉三年三 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魯相,承書〔從〕事,下當用者 ,〔選其年〕〔以〕,經通一藝,雜試通利能奉弘先聖之禮,為〔宗〕所〔 歸〕者,如詔書,書到言:永興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魯相平,行長史事 ,?守長〔擅〕,叩〔頭〕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詔書,為孔子廟 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禮器,選年以上,〔經〕通〔一〕藝,〔雜試能〕奉弘 先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平叩頭叩頭,死罪死罪,謹案文書,守文學掾魯孔龢, 師〔孔〕憲,戶〔曹史孔寬等〕雜試,龢脩春秋嚴氏,經通高第,事親至孝,能 奉先聖〔之〕禮,為宗所歸,除龢,〔補〕名狀如〔牒〕,平〔惶恐叩頭,死〕 罪死罪,上司空府 讚曰:巍巍大聖,赫赫彌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 令鮑疊字文公,上黨〔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規〔矩〕,乙君察舉,守宅除 吏,孔子十九世〔孫麟〕,廉請置百石卒史一人,鮑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無窮 ,於是始。

译文: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时乙瑛已离任,遂以孔龢补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与《史晨》、《华岳庙》、《熹平石经》同趣。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张稚圭以为钟繇所书。宋洪适《隶释》云:“……繇以魏太和四年(230)卒,距永兴盖七十八年,图经所云非也。”明赵崡《石墨镌华》也说:“元常,献帝初始为黄门侍郎,距永兴且四十年,此非元常书明甚。未知张稚圭所按何图。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明郭宗昌《金石史》谓此碑“尔雅简质可读,书益高古超逸。”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礼器》、《史晨》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宫之富。王篛林(澍)太史谓雄古,翁潭溪(方纲)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赏析

汉隶经过秦时的滥觞、东汉章帝时的发展,至桓、灵帝时达到鼎盛。《乙瑛碑》就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乙瑛碑乙瑛碑

碑刻是东汉开始盛行的一种刻石类型。东汉时期,统治者崇尚儒学,提倡名节孝道,盛行私立授受经学,社会上厚葬、树碑之风兴盛。

《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十八行,满行四十字,无额。原存山东曲阜孔庙,现置曲阜碑苑。   碑文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碑中刻有奏请设置百石卒史的公牍和对乙瑛的赞辞。因遴选的百石卒史为孔和,所以此碑又称《孔和碑》。碑末刻有“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考钟繇年代,乃后人伪托无疑,正如明代赵崡所言:“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石墨镌华》)   

此碑历来印本有:艺苑真赏社珂罗版二种、有正书局石印陶斋藏本、文明书局珂罗版印王孝禹题记本、日本二玄社所辑本、日本清雅堂珂罗版印本等,其中,古物同欣社委托中华书局代印、王懿荣旧藏明中叶拓本为最佳。   

后人对此碑评价颇高。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最不易得者。”与《史晨碑》、《礼器碑》合称“三碑”。此碑对唐代隶书(如史惟则、梁升卿等)、明清隶书(如郑簠等)以及现代的马公愚、来楚生等都有重要影响。何绍基称其“开后来隽利一门”(《东洲草堂金石跋》)。   

乙瑛碑是汉隶最兴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它除了具有汉隶在用笔结字等方面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个性,即艺术特色。   

首先,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具有宗庙之美。其风格,既不像《石门颂》那样豪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秀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它又比《礼器碑》多一分沉厚,比《史晨碑》多一份雄强。其用笔沉著厚重,结字端庄雍容,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一个向度,深具宗庙之美。正如清代方朔所言:“(乙瑛)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枕经金石跋》)   

其次,从技法角度看,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匀适调和,章法规矩合度。   

乙瑛碑是八分隶书完全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其用笔不像《张迁碑》那样多方笔,也不像《曹全碑》那样多圆笔,而是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转出锋,刚柔相济。平画表现最为明显。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碟画显明突出。   

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不像《史晨碑》和《曹全碑》那样刻意突出长大的主笔画。其章法如同许多汉碑一样,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呈森然气象。   

清代梁巘说: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评书帖》)。乙瑛碑在汉碑中属平正规范一路,适合初学。自乙瑛入隶,左可通雄肆一路,右可通雅逸一路。

临习乙瑛碑注意事项


一、注意把握此碑的整体风格

“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王澍《虚舟题跋》)。要注意寻找规律,抓住此碑不同于其他汉碑的用笔结字特点。我们在临习时,最好与其他汉碑对照临习,互参互证,这样才能更清楚地把握其风格特点。 

临习乙瑛碑临习乙瑛碑

二、可与简牍书法结合临习

碑刻书迹毕竟与墨迹不同,行笔法较隐晦。简牍书法墨迹的清晰用笔可给有“血缘关系”的碑隶以笔法的提示。正如郑孝胥《海藏书法抉微》所说,“上虞罗氏叔蕴辑为《流沙坠简》,由是汉人隶法之秘尽泻于世,不复受拓本之蔽,昔穷毕生之力于隶书而无所获者,至是则洞若观火。”而且简牍的生动活泼与汉碑的端严典重形成显明对照,对自己日后风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三、要注意“碑法”用笔的把握

碑的笔法是与帖的笔法完全不同的另一系统。后人无视这一区别,挪用帖法写碑,只重笔画两端形态,中段一滑而过,致使隶书走向鄙俗一路。唐以后隶书家多难逃此弊。我们临习时要注意用笔节奏,中段行笔不可过速,而且笔要鳞勒,逆锋涩进,加大笔毫与纸面的摩擦,使笔画沉实杀纸,形成高古浑厚之气。这才是所谓“金石气”,而不是用笔模拟其笔画的剥蚀。   


四、注意用笔和结字方面的辨证处理

如方与圆,曲与直,长与短,轻与重,大与小,刚与柔,敛与放,肥与瘦、向与背,动与静等。注意点画和结体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许多时候用笔造成结字。   


五、由于此碑法度谨严

临写时要注意避免过于工整,以至走向拘谨和俗气。杨守敬称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评碑记》)。我们不可不查。   

临帖时还要注意仔细分辨字迹,勿将石碑的风化破残误作点画临写。   

总之,我们要对一个碑帖辨证认识和对待,有效把握其技法和气质之精髓,同时又不为其所蔽,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用于自己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