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羡碑
孔羡碑

中国《孔羡修孔庙碑》原石的明代拓本。剪条装,共9开,每开10行,行9字,纵38.9厘米,横45.8厘米。书法结字方正宽绰,骨力健劲,气势瑰伟,用笔方齐质拙,茂密雄强,如斩钉截铁,开六朝分楷先河。此册为传世最旧拓本,明嘉靖年间原装,墨色厚重黝古,精彩之极。碑文第2行“天时”的“时”字右侧有一裂纹,18行“”字“曲”部仅损右下格。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著录。原藏陈介祺家,后归陈叔通,由陈叔通家属捐献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
《孔羡碑》建于魏黄初元年(220),原碑在山东曲阜孔庙。碑额篆书2行“鲁孔子庙之碑”,碑文隶书22行,行40字。碑末题刻“魏陈思王曹植词,梁鹄书,为宋嘉七年张稚圭按图谨记”。此说无确据。
一春秋时诸侯国之一;二东周战国时期七雄之一;三三国时期由曹丕建立的曹魏政权;四南北朝中的北魏;五南北朝中的东魏;六南北朝中的西魏;

春秋魏国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

战国魏国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起源

传统上魏国的始祖是毕公姬高,周武王伐纣之后,姬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但是《史记》提到“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说明姬高的后人“绝封”,沦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就难以证明魏国一定是姬姓。

建国

公元前403年韩、赵和魏脱离晋国(春秋时期),将其地三分而独立,晋国灭亡,史称“三家分晋”。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郄、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魏、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魏、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